第178頁(第1/2 页)
寧王一味信重「馮先生」,再繼續說反倒像是嫉妒攀扯,喻文只好賠笑著道:「主公說的是。」
他又遞出袖中封存完整的紙箋,說是澹臺雁留給褚霖的。
寧王隨手接過,再開口時又多了幾分感慨。
「馮先生當真奇人也,雖說龍武衛並不如先生所說那般無用,但除此以外件件事情,竟都如馮先生所料,就連這勸降用的耳墜,也是他遞送出來的。」寧王搖搖頭,「只可惜與先生結識太晚,許多事情籌謀不及,馮先生送出耳墜之後又再無音訊,也不知道此生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先生……」
今日北上行宮,事發突然,看起來是寧王被褚霖逼迫不過,又在崔氏倒台之後出於義憤而為之,但實際上從褚霖東遷行宮的那一日起,他便有了這個念頭。京城固若金湯,行宮卻是城牆薄弱,且囿於地勢地形不好擴張城池,連龍武衛都塞不下,只能有小半鎮守行宮,大部分龍武衛還要留守京城。
且九成山東臨運河岸,南北漕運通行極為方便,順流而下便是他祖傳的封地江南道——若要起事,軍隊如何掩人耳目一路通到京城,糧草輜重如何後備補給,這些問題都能因為這條運河迎刃而解,這簡直是天賜良機。
寧王籌謀多年,本就正在等待良機,幸而褚霖犯傻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先是遷移至行宮與他地利,而後對崔氏趕盡殺絕與他人和,現下朝廷中寒門世家爭得一團亂,正是恰逢天時。
且他還有幸結識了能人馮先生,按照計劃,他悄悄運送人馬入山,再有馮先生在內接應,屆時裡應外合,何愁大事不能成。
本該是十拿九穩的事情,然而卻出了意外,先是馮先生送出耳墜之後便杳無音訊,然後便是那些以「練兵」為名四處晃蕩的地方軍……
什麼練兵,分明是看他起事便想來分一杯羹,甚至是要做那螳螂捕蟬在後的黃雀!
寧王豈能讓他們如意,邊乾脆原地坐等,打算耗也要耗死行宮裡鳩占鵲巢的南蠻子,卻不料等來了澹臺雁。
幸而馮先生有先見之明,拼死送出這隻帶著血的耳墜,也幸而澹臺雁看了耳墜便退兵了。
只是聽喻文所說,澹臺雁對褚霖沒多大情分,只是顧惜著自己和家人才退兵……
可晉國公那一大家子人都在京城,並不在行宮。
寧王胡思亂想著,一邊順手拆了信箋,看著上面的字,臉色突然變得難看起來。
喻文發覺不對:「主公,澹臺氏在信中寫了什麼?」
寧王沉著臉將信遞給他,喻文接過一看。
紙上筆跡是內宅婦人該有的娟秀:我為忠貞,戎馬倥傯,不能惜君,輒負國家。
短短四句,家國重任在前,兒女情長在後,澹臺雁確實不是因為褚霖而選擇退兵,她留字向褚霖道別,是要為了家國天下而有負於褚霖。
何等豪情萬丈,何等意重情深,又何其出乎意料。
既不是為了家人,也不是為了褚霖而退兵,澹臺雁說她是要為了國家退兵……
難不成是不想再起戰亂以致生靈塗炭?可是這戰事起與不起,又豈是她能決定的?
喻文沒來由地升起一股涼意,寧王看他呆呆怔怔,面上便帶了幾分不滿,又將信扯回來再看了一遍。
「澹臺氏此人詭變多端,信義時有時無。」寧王將信揉碎扔進燃燒著的炭爐里,看著字紙漸漸燃成灰燼,他冷哼道,「派人緊緊盯著謝家軍帳,緊緊盯著澹臺雁,絕不可放過一絲異動!」
「是!」
喻文迅速掀開帳簾出去指派人馬,稍晚些時候便有斥候回報,說澹臺雁正如先前所承諾的遠遠退開,甚至沒等過夜,連夜便收拾好行裝走得人影都沒了。
喻文便出言,說澹臺雁在後宮窩了這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