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3 页)
1 楊臣偉:《王羲之末年&ot;皆使此一人(代筆)&ot;的質疑》,《書法研究》1991 年第1 期。附:王獻之評傳
《王獻之評傳》 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風貌
王獻之生於東晉建元二年(公元344 年),卒於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享年四十三歲。一說卒於太元十三年(公元388 年),生年相同,享年四十五歲。字子敬,官至中書令,故又稱王大令,是王羲之第七子,他與其父齊名,人稱&ot;二王&ot;,父為&ot;大王&ot;,他為&ot;小王&ot;,唐代有人將他們父子倆合稱為&ot;羲獻&ot;。
王羲之曾為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管轄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部分地區,治所設在九江市(古稱江州、潯陽),這便是王獻之的出生地,大約在他八歲左右,隨父遷居會稽。
一、少有美譽《晉書&iddot;王獻之傳》云:
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怠,風流為一時之冠。王獻之在年幼之時就能鎮靜自若地處置突發事件,表現出非凡的才能1。與其兄王徽之在屋內,突然房子失火,這時王徽之連鞋子也來不及穿就愴惶出逃了,而年幼的王獻之卻毫不慌張,神情恬然,徐呼左右扶出。有一天夜間臥於齋中,小偷潛入室內,盜物將盡,這時王獻之不慌不忙地說:&ot;偷兒,青氈是我家舊物,可特置之。&ot;嚇得小偷鼠竄而逃。有一次王獻之與其兄王徽之、王操之到謝安家,二兄多言俗事,而王獻之不多言語,只是寒暄而已。坐客問謝公王氏兄弟優劣,謝安曰:&ot;小者佳。&ot;客問其故,謝安說:&ot;吉人多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ot;2很顯然謝安把訕於言作為一種美德看待的,因為孔子曾經這樣認為:&ot;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ot;3。王獻之熟讀古籍,年紀很小時便能準確地運用一些典故。有一次他看到門生們摴蒱4,其中一方力量微弱,定會敗北,他引用《左傳》中的一句話說:&ot;南風不競&ot;5,人們感到十分驚奇,但又輕視他,乃曰:&ot;此郎亦管中窺豹,時見一斑。&ot;王獻之怒曰:&ot;遠慚荀奉倩,近愧劉真長。&ot;1便拂衣而去。
二、工草隸善丹青
王獻之自幼受到良好的書法教育,有人說他五六歲開始學習書法,有的1 《晉書&iddot;王獻之傳》。
2 《晉書&iddot;王獻之傳》。
3 《論語&iddot;里仁》。
4 《資治通鑑》九三《晉記》註:&ot;晉人多好摴蒱,以五木擲之,其采有黑 犢,有雉,有盧,得盧者勝。&ot;5 《春秋傳》曰:&ot;楚伐鄭&ot;。師曠曰:&ot;不害(不害怕,不可怕),吾驟歌 《南風》,南風不竟,多死聲,楚必無功。&ot;杜預曰:&ot;歌者吹律以詠入風,南風音 微,故曰不競也。&ot;說法不一。1 《晉書&iddot;王獻之傳》。《世說新語&iddot;德行》云:&ot;《劉尹別傳》曰:惔字真長,沛國蕭人也,漢氏之後。真長有雅栽,雖革門陋巷,晏如也。歷司徒左長 史、侍中、丹陽尹。為政務鎮靜信誠,風塵不能移也。&ot;認為&ot;學書之始,大約在七歲前後&ot;。最初的老師是衛夫人和他的父親王羲之。當時衛夫人年事已高,她寫了一篇《大雅吟》給王獻之以資鼓勵。他的這位表姑奶奶謝世後,王獻之的書法就由王羲之親授。祖上留下的枕中秘--《筆論》,這時成了教科書。王羲之還寫了正楷《樂毅論》以作書法教材。王獻之從最基本的執筆方法學起,切實做到指實掌虛。有一次,他父親從背後掣其筆而不脫,感嘆道:&ot;此兒後當復有大名&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