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3 页)
2 沈尹默:《書法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年第3 版。
各有性識,精魄超然,神彩射人。逸少則格律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乃乏神氣,無戈乾括銳可畏,無物象生動可奇,是以劣於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舉世莫之能曉,悉以為真、草一概。若所見與諸子雷同,則何頌有論。
這一評論中的&ot;諸子&ot;主要是指王獻之,是褒意。另一方面告訴人們王羲之並非完美無缺,各種書體獨一無二,王氏父子在書法創作中各擅所能,各有各的價值與貢獻。
如果說上述評論褒王獻之,貶王羲之言辭過於偏激,那麼下面一段話說得就比較平和全面。
他說: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無藉因循,寧拘制則;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直,從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為最風流者也。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獨絕也。張懷瓘還對王獻之書法的藝術特色作了概括,他說:逸氣蓋世,千古獨立,家尊才可為其弟子爾。子敬神韻獨超,天姿特秀,流便簡易,志在驚奇,峻險高深,起自此子。
三、代表作
書法是視覺藝術,百聞不如一見,研究某一書家,了解別人的評論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看具體作品。現就王獻之的代表作,作如下分析。洛神賦《洛神賦》是三國時期的曹植所作。書法史上的《洛神賦》是王獻之用小楷抄寫古文的書跡名品。真跡後來是書於麻箋上的,到了唐代已散帙不全,宋高宗得到九行,後歸賈似道,又覓得四行共十三行,刻於碧玉般的端石上,故有《玉版十三行》、《洛神賦十三行》之稱。玉版幾次流入民間,1982 年為北京市文物商店所購,現藏首都博物館。
王羲之曾寫《樂毅論》令王獻之臨習,王獻之的楷書是在學習其父親書法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筆風。張懷瓘認為王獻之&ot;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聖,筋骨緊密,不減於父&ot;。他還說:&ot;子為神駿,父得靈和,固為百代之楷法。&ot;王羲之的楷書肅穆莊嚴,是從鍾繇書法中發展起來的,可以看出鍾繇法猶存其中,顯得惇厚、端正、質樸,而王獻之楷書,以筆畫特別是捺筆見長而增其美俏。結體疏朗,給人以輕鬆快意、駿利放逸、嫵媚秀麗之感。
《洛神賦》歷來評價很高。董逌《廣川書跋》云:&ot;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法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整嚴,非善書者不能。&ot;趙孟頫說:&ot;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畫神逸,墨采飛動。&ot;清代書畫家蔣和說:&ot;《玉版十三行》章法之妙,其行間1 [唐]張懷瓘,《書議》。
2 [唐]張懷瓘:《書估》。
空白處,俱覺有味。&ot;有人認為《洛神賦》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謂之千古不朽之作。
鴨頭丸《鴨頭丸》是中國書法吏上的名作,因帖首有&ot;鴨頭丸&ot;三字而得名,真跡現藏上海博物館。此帖僅兩行十五字,是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文云:&ot;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ot;此帖早在《宣和書譜》中已有著錄,定為王獻之作品,後來,宋高宗認為是王羲之書。元文宗天曆三年(1330 年)敕賜此帖與柯九思。柯九思仔細研究,發現不是王羲之書,而是王獻之書。明代陳繼儒《妮古錄》說:&ot;今皇帝天藻飛翔,雅好書法,每攜獻之《鴨頭丸》、虞世南臨《樂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