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次,所以言教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前天咱们谈到“香炉”说法的故事,香炉怎么讲经说法呢?听起来很荒唐!一切万事万物都在说法讲经,万事万物都在行不言之教。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太阳和月亮并没说什么,什么都没有说,但是它们的运行和它们的“相”已经就告诉我们存在着周转循环的规律,体现出生长成亡的程序。这就表明,生老病死的极性规律存在着,这就叫说法,这就叫讲经,只不过是不用语言; 来讲来说而已!何况“无情说法”还有更深刻的含意。
老子的“紫气东来”,释迦牟尼佛的拈花示众和大放毫光也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关令尹喜“看”到的“紫气东来”,迦叶的破颜为笑,那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并不是用语言。信息交流的方式方法多得很,语言是其中的一种。庄子就讲过一个叫王骀的人,这个人一条腿,他的学生和孔子的一样多,学生到王骀那里去之后什么都不说,但是去的时候空空如也,来的时候非常充实。孔子说那是个圣人。王骀行的是不言之教,我也要拜访他去,普天下的人都归在他跟前才合适。这个寓言就说明行不言之教要比言教更有深刻的内涵,更有说服力,; 更能够表达真实的东西。虽然,“行不言之教”普通的含意是指我们自己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教。以自身的作为来教化比用语言更有说服力。但妙道却体现在“棒喝”下的禅悟。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除了表达道的属性外,这几句话正就说的是得了道的人,体现出体、相、用一如的一种表现。这四句讲的是相和用。“万物作焉而不辞”天地产生了万物,是体现道无为自; 然的属性,是自然无为的产生万物,圣人和天地一样无私无欲、无为自然,圣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像天地产生万物一样大有作为,作而不辞,表现出自然本应如是,是自然流露,非矫揉造作。圣人亦像天地产生万物; 一样从来不占有万物,从来不表白他有功劳,从来不恃有功于他人和自然界,不居功自傲,这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都是圣人体现了道无私无欲属性的表现。如一个人能做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的时候,这个人一定是体道的圣人,这个圣人以他的“相”和“用”表达着道的体性。所以这样的圣人“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圣人不居功、不揽功、不贪功、不为己有,达到无私无欲的状态,所以圣人根本不存在失与不失(是以不去),无得就无失。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心态,才符合道的非极性状态,道是不生不灭的非极性属性,所以道也就不存在来去,生灭的问题。对我们人来讲,我不居功自傲,我就不存在丢失。你没拾到一百元,你就不存在把拾到的一百元丢掉的事情。你本来没有那个东西,你就不存在把那个东西丢失的问题。我们都不是总统候选人,所以我们不存在把我们落选的问题。用老子的话讲,夫惟不是总统候选人,所以不存在落选的问题。你有啥就不符合非极性属性了。有了就产生了极性了,产生了极性之后,那么有这一端就有那一端,有左就有右,有得就有失。在认识和驾驭极性属性方面,老子显得特别伟大,; 他把这方面研究的非常精通,《道德经》相当的部分是老子讲极性世界的一些规律,以及如何驾驭极性规律的运转。我们讲的辩证法的一些规律就是关于极性事物的运行规律。矛盾论就是研究两极的运动变化规律。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正是极性世界的运动规律。伟大的圣人们,如释迦牟尼佛、老子、庄子等人,他; 们不但认识极性世界的规律,还认识了非极性世界的规律,这是圣人的大智慧和普通人的“聪明”所具有的差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老子在这方面研究的非常精深,他反复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