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页)
鑾輿臨蒞日晴朗,
常棣恩周念弟兄。
更幸賜詩承渥澤,
勉輸愚悃頌昇平。
面對皇上一次又一次的恩典和禮遇,奕訢沒有忘乎所以,而是把自己一顆熱衷政治與權力、渴望有所作為的火熱焦灼的心藏得更深。他像一條沉潛在深淵中的蛟龍,等待著飛騰之日的到來。
第四章 初試鋒芒乍浮沉(1)
咸豐帝封奕訢為恭親王之後,只讓他充任一些禮儀性的工作,如每年宣宗成皇帝(道光帝)的周年忌辰,都是遣恭親王奕訢祭慕陵。慕陵行敷土禮,並行大饗之禮,也由恭親王奕訢代理。咸豐三年三月,咸豐帝又命奕訢管中正殿、武英殿事,也屬閒散職務。此時的奕訢,可以說是基本上還游離於清廷政治舞台之外。奕訢也清醒地知道,皇上對自己心存顧忌,因此處處謹言慎行,韜光養晦,藏才示拙。但是,隨著大清政局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奕訢作為清王朝統治集團的一員,便逐漸被推上了政治舞台。
早在道光末年,清政府的黑暗統治和沉重的封建剝削,以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所造成的巨大災難,促使人民群眾不斷走上反抗的道路。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帝即位時,人民的這種反抗已遍布全國。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終於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大規模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咸豐帝剛剛即位,洪秀全即起事金田;這樣,1851年既是咸豐元年,也就成了太平天國元年,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兩個政權、兩個年號。這對剛剛即位不久的咸豐來說,真是時運不濟。當時有朝內大臣認為這是由於咸豐帝當年在基福宮出生,堂內懸有&ldo;洪範五福&rdo;的匾額,這&ldo;洪範五福&rdo;正是洪秀全起事犯亂的先兆。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徒增笑料而已。
就在洪秀全在金田振臂一呼之後,太平天國農民軍長驅而進,勢如破竹,克永安、破全州、占道州、奪郴州、取漢陽、陷武昌。至咸豐三年(1853年),沿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南京。攻陷南京之後,天王洪秀全進入南京城,以硝煙未散、血腥猶存的兩江總督衙門為天王府,宣布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國都。此時,太平軍總兵力已達六十多萬。此後,林鳳祥、李開芳率部繼續北伐,直逼京城;胡以晃、賴漢英繼續西征。
就在太平軍節節勝利、步步緊逼的同時,天地會起義、福建小刀會起義、福建永春起義及捻軍起義一時風起雲湧,大清帝國成了點燃的火藥桶。
為了撲滅這場來勢兇猛、眼看就要焚毀江山社稷的大火,咸豐帝調兵遣將,先後起用林則徐、周天爵、李星沅、徐文縉等名臣;重用姚瑩、嚴正基、丁守存、江忠源等幹才;調用烏蘭泰、向榮等勇將。然而,百般努力均無濟於事,大火很快席捲了半壁江山,眼看就要燒到皇城腳下。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咸豐帝驚惶失措,問計於朝內文武大臣,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氣得咸豐帝&ldo;啪&rdo;的一拍御案,大聲怒道:&ldo;成何體統!內外文武大臣,視國如家者固不乏人,然泄泄沓沓,因循不振,祿位之氣重,置國事於不問者,亦不復少!&rdo;眾人見皇上發怒,無人敢言,紛紛垂頭。咸豐見眾人個個萎靡不振,垂頭喪氣,更加氣憤:
&ldo;國家有大政事,特交會議諸王公大臣等,自應公同會集,虛衷商榷,討論精詳,方於政事有益。……近年以來,凡遇會議事件,或託故不到,或推諉不言,或藉端閒談,置公事於不問。其首先發言之人,或目為擅專,或笑其浮躁。甚至遇有交議,並不會集,一任主稿衙門委之司員書吏,分送片稿,各衙門堂官,隨同畫諾,或明知未協而不肯言,或依違將就而退有後言。似此因循委卸,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