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5 页)
出兵打击倭寇。
但是,足利义满对明朝的臣从态度遭到很多臣僚的非议,由于他在室町幕府属于强势将军,在位期间尚能服众。他死后,甚至其子足利义持都对其对明政策进行大力批判。
公元1392年2月2日,明朝所发布禁止海上贸易令,这便是明朝的海防政策的基础性文件。皇帝之所以实行这种政策,是因为他害怕臣民会勾结外人向他的统治发起挑战。
市舶司是明太祖按照宋、元两代的成立建立起来的,在宁波、泉州、和广州设三个港口,实行“勘合贸易”,官方先是把“贡品”清理出,其余私人贩卖货物则要课税,官员有权优先挑选货物,非官员也可以购买,但需要在指定官员的严密监督下进行,纯私人的不受监督的贸易被视为非法走私。
这就把许多商人的正常贸易活动置入地下状态。公元15世纪中国沿海海盗活动之所以横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明朝对海上贸易和国家间的关系采取了消极、恐惧的态度。
明朝政权本就属于内向型排外经济体,这一点既源于其农业政权的性质特征,又因为该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缺乏双重安全感;再次,明朝刚刚完成打击倭寇战争,朝野双方一方面对日本来华人员持有恐惧感,另一方面又有蔑视感,在有些情况下,即便是持有日本政府颁发“朱印状”的商船也无法入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中朝两国战前实录(2)
但是,明朝对外关系的大幅收缩,却为葡萄牙人的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公元16世纪初的南亚、东南亚,葡萄牙扩张东来,他们不仅占据了印度果阿,又强占了马来半岛的满剌加(马六甲),这股外来势力打破了亚洲原有的格局,对明朝建立的朝贡体系形成了冲突。并且来往于中、日之间,从中谋得暴利。
紧随其后的公元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也在菲律宾登陆,成功占据马尼拉,成为西方国家在海外扩张过程中楔入东方的又一个钉子。
公元1582年,大明万历首辅张居正去世。
同年,日本战国枭雄织田信长被刺。
从表面上看,大明王朝江山依旧,但张居正之死导致帝国中兴改革全然终止,他所倾心任用的有所作为的官员大都遭到贬斥,可谓人亡政息。万历皇帝大权在握,但他不仅没有能力继续张居正的改革,而且将皇权的自私发挥到极致,在他身边,不再存在任何制衡,不仅没有了张居正这样的强权人物,而且由于太祖时代就废除宰相,也缺乏最基本的体制制衡,如此一来,明朝皇帝就如脱缰野马,在声色私欲方面越走越远。
在此后的政局中;从宫廷到朝野,从君臣之间再到同僚,暴戾、争端和消极成为政治常态,严重侵蚀着庞大的大明帝国。
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末期,中国处于元明交替之际。高丽上层有“事元”或“事明”的争议。因高丽王室与元朝皇室有姻亲关系,其稳固地位的有效维持需要依赖元朝。而权臣李成桂有意取代高丽国王而自立,遂主张“反元事明”。政治利益的争执导致巨大政争,政争又引发政变。
公元1388年,李成桂将军在表面上尊奉高丽国王命率军征讨明军之时,在半途上发动军变,撤回军队,占领高丽首都开京(今开城)。四年之后,高丽王朝正式结束。
在李成桂兵变成功以右丞相身份独揽高丽军政时期,就通过独尊儒术、削弱佛教等措施,逐步完成了新旧两朝的意识形态替代工作,使得新政权在心理距离上与明朝的距离越来越近。
李成桂罢黜高丽末代国王的第二天,就派出特使来到南京,请求明朝皇帝予以册封。此后,他又为自己的新王朝提供了两个备选名称,并请明太祖为替代选用一个。明朝皇帝最终选择了朝鲜二字,李成桂在公元1393年3月正式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