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同时极其重视经国济世之学;既研究理学,又酷爱文学,对韩文、庄子嗜之成癖。毛泽东很欣赏曾国藩以洞悉“大本大源”为学问之极致的思想。他引为“大本大源”证据的,正是后来对曾国藩的评价中最成问题的扑灭太平天国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毛泽东认为曾国藩的过人之处,是把一场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一场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战争,说成是一场维护名教,也就是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终于赢得镇压太平天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后,他认为“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这时他是站在同情太平天国的立场上,为太平天国总结历史教训的。这似乎可以说,毛泽东认为太平天国的革命实践没有与当时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正是因此最后遭到失败。这似乎也可以说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了中国革命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青年时的毛泽东是个敢于实践的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参加长沙的起义新军,当兵没多久,就考入不要学费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读书期间,毛泽东常和同学们攀登岳麓山或到橘子洲头游览、畅游湘江,一起研究学问,讨论国家大事。
一大代表险被一网打尽(4)
北宋初年创建的长沙岳麓书院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经常有著名学者在此讲学,南宋时,大理学家朱熹和张载都曾在这里讲过学,弟子达千人。岳麓书院对湖南影响深远,学术界虽然经过心学、实学的几度变迁,又有清代训诂考据之学兴起,但对湖南影响甚微,程朱理学一直在这里占据着统治地位。湖南文士多习理学,习汉学者很少,但无论习理学或汉学,都注重研究有用之学和社会实际问题,而终形成近代颇有影响的湘湖学派。民风强悍加上经世致用之学又造就了湖南有知识者对于政治和军事的关心和热衷。也许这就是在近代中国湖南多出政治家和军事将领的缘由吧。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并被他奉为楷模的是服膺曾国藩的湘湖学派的传人,修身课教员杨昌济。
毛泽东是杨昌济的得意门生。
杨昌济在1915年4月5日《达化斋日记》中提到毛泽东,以为他出身农家“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文中的曾涤生、梁任公指的是曾国藩、梁启超。由此可看出杨昌济当时是多么看重毛泽东,要把他培养成曾、梁似的人物。
杨昌济慧眼识英才,后来杨成为毛泽东的岳父。
毛泽东很重视杨昌济的意见,他不只是读了不少曾国藩的书,兴趣和见解也受其影响。
杨昌济是一位学贯古今,融通中外的学者,更是一位爱国心切、道德高尚、思想进步、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当年以毛泽东、蔡和森为代表的一批好学深思,力求上进的第一师范学生聚集在杨昌济的周围,继承发扬着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在湖南的传统。毛泽东更是于1917年组建新民学会并开办了中国当时第一所革命的工人夜校,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湖南革命力量的核心,而且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很好的组织准备。在新民学会成立时,毛泽东特别讲明这个学会的创立同杨昌济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杨昌济与李大钊是好朋友,与陈独秀时有往来,杨昌济曾北上去北大教书,经他引荐,毛泽东认识了李大钊,经李大钊推荐,毛泽东曾任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与同年出生的张申府共事很久,在北大红楼他读了很多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从当时流行于中国的许多主义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愿为之奋斗终生。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主编与北京《每周评论》遥相呼应的《湘江评论》,1920年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