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第2/2 页)
包。
「是呀。這間牛舍的牛全有袋子哦。」
雖然我已經想不起導覽員的名字,不過印象中是體格健壯的男性,他當時露出困擾的神情,也許不想觸及這個話題。
「為什麼不把袋子拔掉呢?」覺不顧導覽員的尷尬,開口問道。
「呃……酪農間有種說法,長袋子的牛免疫力比較強,不易生病,學者還在研究這是真是假。」
即使我們之前看過各種奇形怪狀的家畜,但對袋牛的興趣最濃厚。這是有原因的。要解釋這一點須參考我手邊的另一本書。書名是《新生日本列島博物志》,封面烙上「秘」字,代表本書屬於第三類書,可能有害,要謹慎管理。
以下是部分節錄:
袋牛曾被稱為「牛袋」,由於前述因素演變為袋牛。這名稱碰巧與袋蟲十分類似,頗耐人尋味。袋蟲(rhizocephalan barnacle)是甲殼動物,藤壺的近親,模樣像袋子,乍看聯想不到蝦蟹等甲殼動物。這是因為袋蟲經過演化,成為適合寄生在藻蟹等的甲殼動物。
母袋蟲先是用介形蟲的幼體形態寄生在螃蟹身上,變態成有刺胞的幼體後再將體細胞塊注入螃蟹體內。當細胞成功附著,牠會長出刺針並穿破螃蟹表皮,在外面形成袋狀身體。體外最主要器官是卵巢,沒有四肢或消化器官。體內細胞則會長出如植物一般的根部,吸取螃蟹身體組織中的養分。被袋蟲寄生的螃蟹會失去生殖能力,此現象稱為寄生去勢。
(中略)
另一方面,人們自古以來將長在牛睪丸、子宮、鼠蹊部上的袋狀腫瘤稱為牛袋,而且認為牛袋是良性腫瘤,不會影響牛隻健康;但近年發現,牛袋其實是獨立的袋狀生物,演化過程與袋蟲類似,屬於牛的一種。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