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頁(第1/2 页)
所謂戰略分析,就是先把雞毛蒜皮的事情放到一邊去,首先要分析帶根本性的大問題:這場戰爭該不該打、能不能打、能不能打贏?答案從哪裡來?要把敵我雙方的情況拿來全面分析、對比、判斷,還要分析自己一方的天時、地利、人和怎樣,國際環境怎樣,等等,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擺出來,分析透、判斷准,然後才能果斷作出戰與不戰的戰略決策。
按理說,經過海灣戰爭戰敗之後,薩達姆是應該&ldo;盡知用兵之害&rdo;了。國內經濟尚未恢復,伊軍元氣大傷,他是無論如何再沒有力量去同美國打第二場戰爭了。美軍的厲害,他在海灣戰爭中也應該充分領教了,伊軍手中的化學武器等僅剩的幾顆&ldo;牙齒&rdo;已被拔掉,他抗衡老美已&ldo;手無寸鐵&rdo;,再拿什麼去抵擋?結論是明擺著的。海灣戰爭戰敗的後果是遭到十年制裁,如果這次再敗,後果將是亡國。為了避免亡國之災,唯一正確的戰略決策是什麼?應該是、也只能是兩個字:避戰! 舉國禦敵,&ldo;全國為上&rdo;永遠是戰略思考的頂點。此時的伊拉克,只有避戰才能全其國、保其軍、護其民。對於薩達姆來說,擺在他面前的也只剩下力避滅國之災這條最高、最後的戰略原則了。實際上,他此時若能採取全力避戰的明智態度,其實也是&ldo;勝&rdo;的一種。它雖然不屬於&ldo;戰勝&rdo;,也屬於&ldo;知勝&rdo;,這就是孫子在《謀攻篇》中所說的&ldo;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rdo;。
那麼,此次伊拉克戰爭開戰之前,薩達姆有沒有避戰的可能性呢?有的。因為,此次美國急著要對伊拉克開戰,同上次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的性質是差不多的。在世界輿論面前,老美要用武力入侵伊拉克這樣一個主權國家,理由並不充分。當時美國逼迫聯合國通過對伊拉克的出兵決議,安理會根本通不過。這是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暴露出的戰略軟肋,是它優勢中的劣勢。薩達姆如果能敏銳地抓住這一點,充分利用這個可13 082 資迴旋的戰略縫隙,迅速地、全力以赴地在國際間進行戰略運作,千方百計使自己獲得越來越多的國際同情,使美國的開戰理由越來越少,最終是有可能達到避戰目的的。
當時,美國開出的價碼是:一,薩達姆下台;二,伊拉克自動解除武裝;三,徹底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老美的要價高是高了點,但薩達姆到了這種時候,為了達到&ldo;避戰保國&rdo;的目的,該讓步的必須讓步啦。何況,當時在國際輿論的反戰聲音中,還有法、德、俄三位男高音,如果薩達姆當時有所表示,使三大國手中得到新的籌碼去跟老美叫板,再由此獲得更大範圍的國際支持,就有可能遏止老美開戰。
可是,薩達姆的戰略思維極其僵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勁頭,硬梗著脖子等著挨打。他這麼僵硬死頂,實在是伊拉克國家之災、人民之災、軍隊之災。跟著薩達姆這樣的主,慘了。
開戰前夕,美國又亮出了最後一條:限令薩達姆流亡國外。中國古代兵法中確有一計:&ldo;走為上&rdo;。這雖是三十六計中的最後一計,但在特定條件下,它又是上上之計。
如果薩達姆覺得流亡他國面子上實在下不來,也不妨來個變通,將&ldo;走&rdo;字改成&ldo;下&rdo;
字。他若能在&ldo;走&rdo;與&ldo;下&rdo;中擇一而斷,則此戰可避矣。要是那樣,對美國來說,當然是達到了&ldo;不戰而屈人之兵&rdo;的目的,順風順水,求之不得,&ldo;善之善者也&rdo;。對於薩達姆來說,也不能算完敗,至少可以獲得喘息時間,再作他議。原先不切實際的戰略目標該調整的要下決心調整啦,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