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頁(第1/2 页)
那個年少定江山的統帥,在靜默了多年後,再次手持長劍,一馬當先,奮勇殺敵。他殺人如削泥,砍人如切瓜,刀劍掠過處血肉飛濺,鐵蹄所踏地白骨累起。
因主帥如此,座下將領,手下兵甲,亦個個悍不懼死,殺敵如狂。僅七日,便破開策英軍的圍城之勢。
策英軍死傷過三萬,退出三十里以待皇命。
魏珣並未乘勝追擊,亦未直接北上,只仍守在臨漳城中,與策英軍成僵持之態。
諸將不解,他亦無話。
一月後,先前接令的東、西兩境西林府軍至,如此內外共計三十萬西林府軍。
魏珣方下了第二道軍令,卻讓所有人倒抽一口涼氣。既不是剿滅剩餘的策英軍,亦不是北上爭奪帝位。
他傳令杜直諒與杜懷谷統領十萬西林府軍,抄近路越過百里沙漠陳兵於梁國都城一百里處。
梁國內亂久矣,明鏡所要不過權力,其他權貴乃是不服她上位,如此帝女歸來,遂成平衡之態。
各方雖暗潮洶湧,卻唯有一處,目標一致,便是需帝女坐其位。
故而,魏珣此舉當是對整個梁國宗室的警告。無論他們內部如何相爭,王座之上的人或為棋子,或為傀儡,他帶不走,他們亦碰不得。
否則,便是玉石俱焚。
於此同時,他的千機閣,杜若的暗子營隨軍南去,刺探梁國皇宮內的消息。已備他日接應。
杜有恪望著南進的十萬大軍,握緊魏珣肩膀,「如今局勢,阿蘅留在那,未必不是好事。」
如今局勢——
魏珣望著十二月的天空,陰霾而沉鬱。除了臨漳之地,魏國上下對杜若的流言越來越多,從說她狐媚惑主,說到她禍國殃民。
更有說法,言她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得杜氏收養栽培,卻反手害死杜廣臨和榮昌大長公主。
杜廣臨功名在前,榮昌護國在後,於魏國子民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此,即便魏珣能從梁國帶走杜若,魏氏天下亦容不下他們。
殺人誅心,帝王好謀算。先是以此減他威望,如今又想藉此磨他心志。
只是,他活了兩世,還有何苦難是未歷的,亦或者還什麼心志是可被磨滅的。
魏珣尤覺可笑,這世間,已經沒有什麼是他不能失去的了!
轉年四月,立時小半年,魏珣拒不受降,不接降書,臨漳之地十萬策英軍全部被滅,臨漳之亂結束。
星空下,魏珣隔江遙望,摟愛女枯坐一夜。
翌日,魏珣攜女,率二十萬大軍北上鄴都。
行軍快而急,不過十餘日,便已經踏入北境,於京畿五十里外紮營。
隨行一路的屬臣將領,皆以為他是為了皇位而去,卻誰也不曾料到,此去竟是為了勤王救駕。
京畿皇城,被五國聯軍二十萬兵甲包圍,北境各城被敵軍占領駐守,此態已有數月之久。
原是當日,雖因明鏡誘導,然明鏡退兵後,五國聯軍攻破北境重重關卡,兵臨鄴都。五小國,從未想到會有此戰績,便也不願再聽從明鏡指揮,只在此攻城,妄想吞下這百年富饒之地。
皇城之中的天子,並不善戰,以宗親下三部策英軍,並城防禁軍,相抗至今,不過三月已是強虜之末,國破在即。
魏珣下令進攻的第一日,收兵之後,營帳內,唯剩杜有恪和他兩人。
杜有恪揮拳將他打翻在地,揪其衣領質問,「於私,若無他卑鄙,阿蘅何至於一人獨奔千里之外;於公,若無他猜忌,哪來大湯山之患,哪來今日的兵臨城下?」
「你有心勤王,何不取而代之?安了天下,止了流言,迎阿蘅回家。」
魏珣起身,擦去唇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