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5 页)
信
奉佛教最虔诚,佛弟子寺庙最多的国家,今年又是查克里王朝在曼谷
建都二百周年纪忿,所有寺院全都油漆彩绘焕然一新,如果去观光,现
在举国庆典未终,正是时候。
名片古今谈
一进十月门,国家的庆典多,而民间的喜庆事,似乎也跟着凑热
闹,红帖子满天飞,每次吃完寿筵喜酒回家,口袋塞满了素不相识人的
名片。有的印满头衔,有的叙述政纲(市议员候选人),这种无孔不入,
广结善缘的手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汉和帝在位,蔡伦还没发明
造纸以前,通名晋谒,用削木书写,汉初谓之“谒”(谒者书刺,自言爵
里),汉末谓之“刺”(书姓名于柬日刺)。汉以后,虽然改用纸张,而仍
相沿曰“刺”。到了唐代,每年新进士要到长安平康坊妓院去游乐,要
用红笺写“名纸”,到了明朝才改叫“名帖”,至于改称“名片”,是民国初
年的事,距今还不足一百年呢!
笔者当年在北平,每逢春节,总要留一两天时间逛逛厂甸,人家是
买古玩玉器、书籍字画,我则专逛旧货摊。我在破铜烂铁堆里曾发现
过几方汉印,食髓知味,我对旧货摊兴趣因而非常浓厚。有一年我在
旧货摊上看见一本蓝布面很厚的旧账本,其中夹着若干张大红名帖,
翻了几张发现先伯祖文贞公、先祖仲、鲁公名帖,均在其内。大概各科
甲翰林的有四五百张,不敢多翻,花了十吊钱,约合两毛多钱买了回
来。细一查对,从乾隆十年起乙丑正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正科止,正
科、恩科、备科除了三鼎甲以外,所有太史公凡是风采踔厉、积学雄文
者,几乎网罗殆尽。还有一张伊藤博文的,有一尺多长,跟翰林名帖一
样,至于光绪六年庚辰正科、九年癸未正科,曾人值词林的翰林公几乎
一张不缺。
我曾经拿了这些名帖,请教过藏园老人傅增湘前辈。据沅叔先生
说:“中了进士之后,分为四级:一级为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及全
科的翰林;二级为主事;三级为知县;四级为中书。其中主事、知县、中
书三者,一贴榜便算受职,所谓榜下即用,就有隶属的衙门管辖,唯独
翰林,发榜之后,就是进入翰林院(叫进院不叫到差),改称庶吉士。既
未受职,还不算正式官员,所以在这短短期间,轩昂自肆,所用名帖,部
是亲自楷书,镌好木戳,印在梅红纸上,最长的有二尺,最小的也有一
尺多,字则大的四寸见方,小的也有二寸,张张铁画银钩,雄伟挺秀,这
是翰林们炫耀放纵时候,这不但主事、知县、中书不敢用这种名帖,就
连三鼎甲也不能用。因为三鼎甲一发榜,便是翰林院的修撰编修,已
经算是国家官员了,所以你所搜集名帖全是各科翰林,没有一张是历
届三鼎甲的。至于能把庚辰、癸未两科的翰林名帖集全,大概原主的
先世或他本人,与这两科翰林中有特别渊源,碰巧志伯愚、仲鲁两位前
辈同擢巍科,真是巧而又巧了。关于伊藤博文那张梅红大名帖,可能
是见猎心喜,游戏之作吧!”可惜这些名帖,都留在北平。
晚清时期,进谒上司,同僚拜望,新亲往还,还有投递名帖习俗。
外省官员进京公干,自己没有车马,又无随从,在没有马车人力车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