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5 页)
小周瑜毫不推诿,坐上石案后便学娘亲那样弹奏了起来。令周异夫妇大为称奇欣慰的是,那年周瑜才四岁,可是一曲《蒹葭》竟然弹得丝毫不逊色于娘亲。
这件事情很快便在洛阳里传开了。每次周异接待宾客时,总是会让小周瑜适时出场抚琴一曲。不经意间炫耀着他的得意。
周异有个好朋友名叫杜夔,是宫廷里最棒的乐师。
有一天杜夔来访,经过周瑜的房间时。周瑜正在房间里弹奏着诗经秦风里的那首《无衣》。杜夔在听到乐音后,不觉驻足品赏起来。
这首《无衣》本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激励军中将士同仇敌忾而做的军歌。那曲风激越高亢,使人听完后感觉全身充满了力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谁说没有战衣?我与你同穿一件战袍。大王兴师保边疆,修造我的枪与矛,和你同仇敌忾士气高。就是这样的一首战曲,与秦筝的激越悲怆而又酷似兵争之象的急促浑厚相协调,成为历来激励军中将士士气的战歌。
然而那时杜夔听到的这首《无衣》,却是另外一种轻柔的曲风。那婉柔声中透着一股柔韧的肃杀之气。恍如叮咚流淌的溪水隐隐中有种水滴石穿的凛冽。
杜夔闭上眼睛,只听那乐声便猜到是犀玉瑶琴的琴声。然而那琴声中,不再止于像以前秦筝《无衣》那样只感受到出征将士的豪情。而是在这个之外,竟然还能感受到整个国家中妇孺老少的空前高涨士气。举国皆兵同仇敌忾赳赳国民共赴国难,那种战国的大争气息竟然被这样一首不同风格的曲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杜夔内心不觉被震撼到了,他迫不及待地对周异说,无论如何一定要给他机会,让他可以指导下周瑜。否则,这种奇才他这辈子可能再也遇不到了。
于是,杜夔成为了周瑜的师傅。
第二十二章 叶音之乐【2】
杜夔是东汉末年汉王朝的雅乐郎,是当时全天下最棒的乐师。人们谈到他时,总会提到他擅长钟律,聪敏过人,丝竹八音无所不能,是个音乐方面的全才。
那次杜夔教导过周瑜后,对周异评价周瑜说:“公瑾之才,有中出新。他能不拘泥于常理,常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融入乐音之中,赋予了音乐更多的人性,活力以及创新。这样的奇才,实属难能可贵。”
当听到杜夔如此评价周瑜时,周异感觉比自己当了皇帝更高兴百倍。于是,在他的恳请下,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杜夔成为了周瑜的专职乐师。那时候朝廷已经开始出现内忧外患,杜夔被解职赋闲在家,于是正乐得担当周瑜的音乐老师。
有一次,周瑜将伯牙那首成名的《高山流水》用古琴弹完。杜夔正在庭院的秋风下闭目养神。
“师傅师傅。”小周瑜放下琴,来到了杜夔身边。“这首曲子我弹得怎么样?”他小小年纪,却自信到几近自负。他脸上绽开着笑容等着杜夔的品评。
“好——”杜夔依然闭着眼一脸安详。“伯牙在世,想来也不过尔尔。”
周瑜要偷笑了,他感到有些飘飘然,一丝骄傲的微笑悬挂在嘴上。伯牙哇,师傅竟然拿伯牙和他相比。这伯牙可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不但琴弹得厉害,作曲也帅到嗒嗒的(流口水的声音)。周瑜记得曾经读过荀子的《劝学》,里面讲到伯牙时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意思说伯牙在弹琴的时候,连马儿也会配合着曲调鸣叫。可见伯牙琴艺若此。然而杜夔却说伯牙的琴技跟周瑜的相比也不过如此。这怎么能不让他感到兴奋呢。
一阵秋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