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页)
[戰爭紀實] 《大國無兵》作者:田秉鍔【完結】
引言
有國,必有兵。
有大國,必有強兵。
養兵,兵不能戰,是謂&ldo;無兵&rdo;。
任將,將不能勝,是謂&ldo;無將&rdo;。
弱兵,則國危;無兵,則國亡。驗之於古,證之於今,無一國可以例外。
一部中國近代史,屈辱百年,讓中國人飽嘗&ldo;大國無兵&rdo;之痛。痛定思痛,每一個有國家憂慮感或責任感的朋友都應該醒悟:中華欲大國崛起,必然要有與大國相匹配的強兵強將。
本書作者不是軍人、又不是軍事發燒友,因而他不具備議論軍國大事的基礎性條件。
本書作者不是學院派學者,因而他也無權介入任何一個法定學科流行課題的責任承包。
他所擁有的,大抵只是一個平民百姓面對塵封歷史的獨立思考權及個人話語權。
資料都是公開的、常見的、散放的,隨意揀拾,讓他觸類聯想,追懷起童年在野外割草放牧的自主或不自主。
不是理論,也就沒有結論。維繫資料而略呈連貫的,除了歷史的自然順序,便是作者的自由思緒。
&ldo;大國無兵&rdo;的命題,在&ldo;顯性&rdo;上對照中國歷史是難以成立的。而在&ldo;隱性&rdo;上,中國時不時總會出現&ldo;無兵&rdo;的虛脫。這與人體免疫力消退仿佛:今日無病,並不證明你真的健康;今日和平,並不證明你已經安全。
造成隱性&ldo;大國無兵&rdo;的原因很多,作者沒有能力全方位地思考與探究。本書僅僅抓住一點,即&ldo;尚武精神&rdo;的失落加以鋪排,或者已經觸及皮毛。
&ldo;尚武精神&rdo;曾是中華民族理性的一個重要側面。梁啓超氏有《中國之武士道》一書,列中國武士七十數人,赫然第一名竟是孔夫子。梁氏用心良苦,他是想用兩千年前的列國遊俠,激活兩千年後的東亞病夫,其實,他天真了。他既不能終結&ldo;不武之歷史&rdo;,又不能改變&ldo;不武之民族&rdo;。所以,梁氏之後的後來人也還是有繼續陳述&ldo;尚武&rdo;的話語空間。
不能&ldo;尚武&rdo;,不再&ldo;尚武&rdo;,積患也久,積難也深。對&ldo;民&rdo;而言,這是道德、信仰的崩圮,這是理想、追求的轉移;對&ldo;兵&rdo;而言,這是軍紀、軍威的消解,這是軍心、軍魂的銷熔。
歧路亡羊,你不能坐哭窮途。惟一的積極選擇是:尋覓。
面對&ldo;尚武精神&rdo;的失落,似乎也只有在理性精神被擊碎、被肢解、被拋棄的舊路上一一尋覓,一一復甦。
誰丟了,誰找回。個人、團體、民族、國家,一無可例外者。失魂落魄,斷無生理。
屈原寫過《招魂》,那是十分無奈的吶喊。面對自私自利、損國損民的行屍走肉,屈原肯定是絕望了。
我麻木,所以我未曾絕望。
沒有靈魂的鐵頭功不是&ldo;尚武&rdo;,沒有信仰的金鐘罩不是&ldo;尚武&rdo;。
當&ldo;尚武&rdo;不再被新武俠派們虛說神異,當&ldo;尚武&rdo;不再被武林莽夫們醉後自詡,一種深深紮根於理性潛層的無私無畏、大智大勇才會萌芽綻蕾,這才是我們渴望恢復的&ldo;尚武&rdo;精神。
這是清政府、民國政府的百年鏡鑒。擦拭一番這枚鏡鑒,不知能否照見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曾經失魂落魄的歷史。
田秉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