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页)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杀,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计有李怀仙为卢龙(又名幽州或范阳,今北京)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东北部;李宝臣为成德(又名镇冀或恒冀,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统治今河北中部;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统治今河北南部、山东北部;薛蒿为相卫(今河南安阳)节度使,统治今河北西南部及山丁、河南各一部,共四镇。其后相卫为田承嗣所兼并,则成为三镇,即河北三镇。这三镇名虽服从朝廷,实则独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与此同时,淄青(又名平卢,今山东益都)镇大将李正已逐平卢节度使侯希逸,唐亦授予节度使称号,统治今山东地区,世袭相承达三代4人。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襄阳)节度使梁崇义也实行割据,统治达19年。
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六月,幽州兵马使朱希彩杀幽州(卢龙)节度使李怀仙,自立为“留后”,朝廷无力*,只好默认,并于当年十一月被迫任命朱希彩为幽州节度使。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幽州节度使朱希彩又被其部众所杀,共同拥立朱泚为留后,朝廷也麻木了,照例追认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
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朱泚赴京师,之后其弟朱滔领卢龙节度使。
大历十二年(公元778年),田承嗣死后,侄子田悦接任魏博节度使。
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幕僚胡震等人劝李惟岳(李宝臣的儿子)秘不发丧,以李宝臣名义上表朝廷,请求由李惟岳继任节度使。
六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兴师*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 梁崇义兵败自杀,割据荆、襄19年的局面方告结束。
七月,平卢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秘不发丧,擅领军务。
八月开始发丧,奏请袭其父位,德宗李适都没有答应。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三月,王武俊杀李惟岳。同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自称建兴王,并联合已称王的淄青、魏博、成德、卢龙四镇节度使抗拒中央。唐德宗调集淮西相邻道的军队攻讨李希烈,诸道兵都观望不前。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又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东援,十月,该军发生叛乱, 拥立留居长安的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秦帝。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
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李希烈称楚帝,改元武成。二月,支援朝廷的朔方(今宁夏灵武)节度使李怀光也叛乱,德宗又奔梁州(今陕西汉中),唐朝政权处于极危险的境地。六月,唐朝名将李晟平定了朱泚叛乱。同年田承嗣的儿子田绪杀堂兄,归附朝廷,得授为魏博节度使。
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朝廷平定李怀光叛乱。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四月,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朝廷授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河北、山东四镇表示重新服从中央,表面上又归统一。但德宗经过这些恐慌之后,转为推行姑息政策,重授朱滔为卢龙节度使,王武俊为成德节度使,田绪为魏博节度使,李纳为平卢节度使,以求得暂时安定。
之后,卢龙节度使朱滔死后将职位传部下刘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