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第1/2 页)
伊福部昭所編出的民俗音樂和原住民的舞蹈,不用說就是在向《金剛》的相同橋段致敬。曾在本多豬四郎的《再會吧拉寶兒島》演出原住民的根岸明美,在這部電影中再次飾演原住民。隨著她起舞就能發現東寶其實跟雷電華一樣很擅長詮釋歌舞場面。
在哥吉拉和金剛第一次對決,哥吉拉用放射能火焰燒退了金剛。之後,金剛便開始了破壞電車等固定套路,隨手抓了女主角再登上國會議事堂的頂端。這些橋段是美國方面基於尊重《金剛》原作所做的提案。接著,爬上國會議事堂的金剛中了麻醉劑並當場睡著,人們趁此機會以空運的方式將金剛帶離現場。
在第二次對決當中,兩隻怪獸來到了富士山。雖然哥吉拉一直都處於優勢,然而天空中的雷雲所帶來的閃電,讓原本就有蓄電體質的金剛威力大增。這場比試儼然成了電能與原子能之間的對抗。途中熱海城受到池魚之殃因而遭到毀壞,接著兩隻怪獸就在一陣扭打之下,一同掉入了海里。在最後的片尾中,只看到浮起來的金剛往南方的海域準備游回自己生活的島上。而太平洋藥廠的企圖也以失敗告終。雖然對美國的觀眾來說,最後當然是金剛打贏了哥吉拉,不過一方面結尾可以聽見兩隻怪獸的吼叫,而且自從《哥吉拉的逆襲》以來,日本觀眾就已經熟悉了「不管怎樣哥吉拉都是不滅的存在」這種模式,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續集《金剛的逆襲》(注16),《金剛》離開了《哥吉拉》系列開始自成一格,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機械金剛和金剛之間的打鬥。其中主題在於機械與自然間的鬥爭,而本尊跟仿冒品之間的決戰舞台就選在東京鐵塔上。到了這時候,《哥吉拉》也逐漸從大猩猩電影的框架中跳脫出來,終於從一九三三年的老作品中畢業。但是,美國的約翰&iddot;吉勒明(john guiller)導演於一九七六年重新翻拍《金剛》之後,日本還是抱持著一定程度的對抗意識,而有了「哥吉拉復活」(注17)的企劃。
鯨魚和日本人
接著就開始說說鯨魚和哥吉拉的關係吧。大猩猩是棲息於非洲森林的動物,而鯨魚跟哥吉拉一樣是棲息於海中的動物。「鯨」這個漢字,其由來就是數字單位中的「京(注18)」,因此其中含有巨大的意思。但是哺乳類回到海洋生活,在生物演化的過程上從人的角度而言算是一種退化。因此鯨魚處在一種「體型龐大、似魚非魚的海獸」的複雜定位。
當年圓谷英二為了拍攝特攝電影而準備的點子是「在印度洋襲擊捕鯨船的大章魚」,主要的舞台也許就選在金剛棲息的骷髏島附近。此外,捕鯨船也代表著日本戰後的糧食狀況。一九四五年時,ghq為了讓日本度過糧食危機,所以允許日本人在小笠原群島周邊海域捕鯨,而當時日本人以母船式作業(注19)由北到南進行捕鯨活動。雖然ghq一開始提出的捕鯨母船候選還包括了長門號戰艦,但第一艘成為母船的是搭載自殺式單人操控魚雷「回天」的戰艦(注20)。將鯨魚拖上甲板時,甲板上用來把回天射入海中的斜面正好派上用場。
結果就是當時鯨魚占了全日本「肉」供給的將近五成。當時鯨魚肉比起牛肉、豬肉還要供給更多的人食用,甚至還衍生出「炸鯨魚排飯」、「鯨魚培根」、「炸鯨魚皮」等食品。捕鯨不但在此時抓住了傳統日本的飲食文化,而且最重要的是日本靠著這個方法解決了戰後的糧食問題,再說屬於團塊世代的日本國民就是透過學校的營養午餐擴大了吃鯨魚的文化(參考自秋道智彌《鯨魚算是誰的東西?》(注21)。於是,鯨魚就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從詭異的怪食物一躍成為大眾美食。
但即便是打著調查的名目,日本的捕鯨還是產生眾多的衝突。二〇一〇年,激進的環境保護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