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第2/2 页)
很適合作為平成系列的終結。伊福部昭的配樂,也透過女性合聲和哥吉拉的音高同步,進而再現《哥吉拉》的結局。
然而,不知為何此時放射能水平劇減,東京逃過了死滅狀態,只是最後在濃煙當中又浮出另一隻哥吉拉咆嘯的身影,那被看作是吸收了已死哥吉拉核能量的二世,已經成為了另一種個體,並宣告了哥吉拉的連續性。果然一部哥吉拉電影容不下兩隻哥吉拉吧?
隨著這隻哥吉拉的復活,觀眾便不會開始自問攤在面前的哥吉拉之死代表甚麼意義,而能安心地以對續集的期待,為這部片劃下尾聲。哥吉拉的第二次死亡就沒能像《哥吉拉》一樣貫徹。因此,故事便無法了結,讓新的哥吉拉保持在能隨時上陣的狀態。最終便造成了,新世紀系列作又再次從第一代哥吉拉之死展開的情形。
哥吉拉為什麼永流傳
或許有人批評,從二十八部哥吉拉電影中只挑出三部和《哥吉拉》比較,舉的例子實在太少,那其他的片子要怎麼辦?這裡我思考的是:姑且以包含田中友幸這位製作人與伊福部昭的音樂,從昭和《哥吉拉》直到平成的結局《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之間的電影為主。尤其《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在片尾上工作人員名單時,還會穿插第一代哥吉拉到平成哥吉拉之間的影像;在大銀幕上看到這個回顧時,會不會是代表著一種貫徹始終呢?
自從一九九八年的好萊塢《酷斯拉》登場時,日美之間的哥吉拉形象大戰就進入了新的階段。在一開始就將哥吉拉稱作「g」的新世紀系列裡,也有著《哥吉拉&tis;美加基拉斯‐‐g消滅作戰》(注29)這種現在看來十分現實的設定‐‐一九五四年東京毀滅後,日本政府遷都至大阪,且因為東海村(注30)被破壞,而必須考量環保能源。雖然也應該要探討為何這部電影得容納冷戰後框架、網路與能源問題等諸多論點,而讓作品本身連同世界觀都令觀眾眼花撩亂,不過這個問題就不在本書中深入探討。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