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页)
中國數千年歷史,偉人輩出,洋人為什麼只塑林則徐,而且他面前要放一紙上華文下英文的《南京條約》?眾人圍繞這個問題議論紛紛,劉孚翊說:
&ldo;洋人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太不了解,只知有一個林文忠公,自然塑他的像。&rdo;
張斯栒搖搖頭說:&ldo;不見得,我看這未嘗不是明褒暗貶、棉裡藏針。&rdo;
張德彝說:&ldo;依我看,各位全錯會意了。洋人的擺設,哪有如此高深的用意?須知蠟像館是個人展出,不代表官方,不能與奉敕建造的文廟或賢良祠比,我們的聖人賢哲因闡述聖學有成,故附祀文廟,本朝的大臣因文治武功有成,附神主於賢良祠,事跡附國史館,讓後人瞻仰,永享俎豆,那是何等神聖的事。而這蠟像則和天橋的泥人、面人差不多,擺著好看,哄娃娃什麼的,就有什麼意義,也不過是寓教於樂罷咧。&rdo;
爭了半天,毫無結果,黎庶昌忍不住了,乃直接問館主,張德彝充當了翻譯,他與館主嘰哩咕嚕討論了半天,才說:
&ldo;洋人說,蠟像館之設,主要是向世人展示他的雕塑手藝,當然也有向後人宣講歷史的用意。中國的偉人之所以選定林文忠公,是因為林文忠公最為洋人所熟悉,在洋人中又最有爭議,販鴉片的自然恨他,可也有不少人認為他做得對,所以館主便為他塑像,且錄《南京條約》全文於他面前,其用意無非是表示事有本末,物有始終罷咧。&rdo;
眾人這才連連點頭。
英倫涅槃第二部分
自從&ldo;祺祥政變&rdo;擊敗了對手肅順之後,15年來,恭王的地位一直如日中天,中間雖有過兩次不小的跌宕,但誤解消除後,兩宮太后又一如既往,對恭王信任有加,他那領袖百僚的地位,一時誰也替代不了。
良謀畏清議洋務忌流言(1)
把瓦特和史蒂文森供到文廟裡
郭嵩燾和劉錫鴻的奏疏及郭嵩燾的航海日記裝在一個大郵包裡帶到了上海,轉到了天津北洋公署,李鴻章得先過目。
他一邊喜孜孜地看郭嵩燾的奏疏,一邊和薛福成談論郭嵩燾的事,不想看到郭嵩燾的日記及劉錫鴻請撤副使事,立刻眉頭深鎖起來。
郭嵩燾的日記純是一部遊記,以實道實,述沿途見聞,自是國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事。這類遊記他也不是首創,這以前有志剛的《初使泰西記》及張德彝的三本《航海述奇》,也都是述出洋過程,記個人親歷親見,但郭嵩燾的日記卻別開生面,為表述個人思想感情而加進了不少評論,夾敘夾議,並斷言:洋人立國,自有本末,且政教修明,富強正方興未艾。最後說,據他所見,洋人不但完全有別於中國歷史上的夷狄,且是一個現代文明程度要勝於中國的嶄新的國家……
&ldo;唉,不得了,老毛病又犯了。&rdo;
李鴻章蹙起了雙眉。
一邊的薛福成以為中堂的眩昏症又犯了,忙說:&ldo;大人,要不要緊,晚生這就去傳大夫來。&rdo;
李鴻章知他誤會了,忙坐直身子且把文稿往他懷中一塞說:&ldo;哪裡,我是說郭筠仙呢。你看你看。&rdo;
薛福成接過文稿從頭至尾仔細地看了一遍,說:&ldo;這文章寫得可真好呢,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依學生看來,此文不但可予辦洋務者以借鑑,且也於京師那一班老夫子有振聾發聵之用。&rdo;
李鴻章望他苦笑道:&ldo;你說好,我也說好,可有人會大發雷霆呢。&rdo;
薛福成說:&ldo;我看別人對泰西的考察,往往浮光掠影,惑於皮毛而忽略骨架。郭公卻不同,他是用經邦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