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追光者历史背景 > 第191章 医道存世录: 太医院

第191章 医道存世录: 太医院(第1/3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穿越异世:列国争霸史记大争之世崩坏:转生成为贝贝龙的我想咸鱼崩坏:点燃明日希望的剑士们1983:从小剧团开始的强国梦大明,我以族谱变法叶罗丽之槿汐轮回盗笔:人狠话多大秦:三千大雪龙骑踏咸阳谋权之天下穿越大唐,开局搬空国公府!明末风云之天启大帝穿越成加坦杰厄:我父亲是贝利亚大乾七皇子:庶出又如何,朕当名震九州!星穹铁道:什么?飞霄是你表姐?海贼:以死神之名君临天下尸潮来袭:我有府兵八百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快穿:把冷情佛子诱拐回家综影视之魅狐出手,男神在手

清朝,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最后一个王朝,宫廷宛如一座神秘而威严的城堡。紫禁城,红墙黄瓦,庄严肃穆,宫殿巍峨耸立,彰显着皇家的无上权威。宫廷的庭院中,绿树成荫,偶尔传来几声鸟鸣,与宫殿的威严相得益彰。

西晋皇帝的皇后难产,请来王叔和诊治。王叔和想方设法治好了皇后的病,皇后顺利产下了皇子。皇帝感知王叔和医术高明,便留他在皇宫当太医,后又任命他为“太医令”,主持太医院工作。

许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太医院院使,在“壬寅宫变”之后救活了嘉靖帝,因此飞黄腾达,不仅担任太医院院使,还兼任礼部尚书,被封为太子太保,成为历代御医官职最高的一位。

清朝太医院正式设立于顺治元年(1644 年),沿用了明太医院旧址,位于正阳门以东的东交民巷内。最初设立时,设置院使和左、右院判共三人,用来管理太医院的日常事务。这一时期主要是初步搭建起太医院的管理架构,为宫廷医疗服务奠定基础。

在清朝道光皇帝起,给皇帝看病,就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御医平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询问二便如何。

这种情况下,御医对皇帝的病情诊断可能会受到诸多限制,有些情况即便有所察觉可能也不敢如实说出来。比如皇帝可能有一些难以启齿的病症,御医往往不敢直言,只能采取较为隐晦的方式去诊断和治疗,以免触怒龙颜。

到光绪年,太医院的医官除院使和院判外,主要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等称为“御医”,人数非常少只有十三人,一般为七品官吏;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五品。其中只有前三级的医官可以独立看病,即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相当于现代医院里的助理医师,即见习医官不能独立看病。

太医院分有大方脉(成人内科)、小方脉(儿科)、伤寒、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正骨等科,各医官专一科,分班侍值。这使得宫廷医疗服务更加专业化,能够针对不同病症和人群提供专门的医疗服务。

太医院不仅负责宫廷人员的看病诊治,还要贯彻落实皇帝有关医疗事务的诏令,承担医生的培训考试等工作。在太医院的组织下,医官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医学知识,以提高医疗水平。

太医院还负责为文武会试、顺天乡试等提供通晓医理的人员。为刑部监狱选派医生。以及奉旨为诸王、公府及文武大臣、外藩、公主、额驸及台吉大臣和军营等差官医治。

在为皇帝煎御药时,太医与内臣要一道监视,待药煎好后,分别倒入两杯中,一杯先由主治御医先尝,后由院判、医官、煎药太监依次饮尝,另一杯则进呈皇帝服用。这种严格的制度旨在确保皇帝用药的安全,但也增加了太医的责任和压力。

太医院药材的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征收各省出产的药材、京城老店配料、地方“土贡”以及外国馈赠或海关进口。这保证了太医院有充足且优质的药材供应,能够满足宫廷医疗的需求。

清末由于社会动荡和列强入侵等原因,太医院的办公地点几经变更。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后,院址被划为俄国使馆,太医院只得借东安门内大街御医白文寿住房为公所。翌年,又移至东安门北池子街大悲观音院为公所。后来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于地安门东大街新建署,但新署面积只有旧署的十分之一。

清朝政府比较重视医籍的整理及大型类书、丛书的编纂工作。乾隆年间在太医院成立纂修医书馆,主持编纂医书。乾隆八年(1743 年),纂修《医宗金鉴》

目录
跻身上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