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页)
秦王政放下書簡,興奮地說:&ot;請!&ot;
李斯是來向秦王問安的,他一眼看見案上的書簡,問:&ot;大王日夜操勞國事,還有閒暇讀書麼?&ot;
秦王政道:&ot;讀書與治國皆不可偏廢。讀書能明理,讀書可益智,卿不以為然否?&ot;說著指著案上的書簡說:&ot;這兩篇妙文更使寡人茅塞頓開,獲益非淺!此為文之人堪稱奇才,若得見此人,與其朝夕相處,死無憾矣!&ot;
李斯道:&ot;是何好文章令大王如此傾倒,賜微臣一閱如何?&ot;
秦王政遂將書簡遞給李斯,李斯草草地看過,笑道:&ot;我道是何妙文,原來是我同窗好友的韓非所作!&ot;
&ot;韓非?&ot;
&ot;正是。此人現在韓國,懷才不遇,閉門著書。此文便是因力諫韓王而不得信用,痛心疾首,悲憤而作。&ot;
&ot;原來如此,你怎不早說?快為寡人召此賢士前來,寡人重重有賞!&ot;
李斯笑道:&ot;韓非世代在韓,對故國一往情深,他是不會輕易離韓來秦的。不過,若要得韓非,臣倒是有一妙計……&ot;
&ot;何計?&ot;
李斯走近秦王政,如此這般地低語起來……
二
韓非是在他的老師荀卿死後離開楚國蘭陵回到韓國的。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荀卿門下,一邊敬聆教誨,一邊侍奉尊師。荀卿以八十多歲的高齡離開人世後,韓非悲痛萬分,以為荀師既死,天下無人可師,因此再不願久留蘭陵,以免睹物思人,更添惆悵。他生命的下一個停留地選擇了故國韓國。他立志報效國家,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不負所學,不負荀師。
五年前的一個秋日,韓非回到韓國都城新鄭。初回故國,他感到一切都是那麼可親,但是,都城中的蕭條冷清、貧窮落後,以及百姓們那菜色的臉上表現出來的哀怨情緒,卻使韓非憂心忡忡。出自強烈的報國願望,他貿然前往王宮,拜見了韓王安。
韓王安是一個平庸無能的國君,他既無治國之才,也無奮發圖強之志。面對咄咄逼人、虎視眈眈的秦國,他得過且過,安而忘危,對於本國地狹人少、物產貧乏的現狀也不思改革進取。當韓非懷著一腔熱望為復興韓國出謀劃策之時,韓王安竟不以為然,甚至心不在焉。他不相信韓非能有什麼回天之力、治世良方,他也看不起韓非其人,覺得他不過是個舞文弄墨的讀書人,相貌平平,一副凡夫俗子的模樣,說話還有些口吃,這樣的人能有什麼本事?因此,他對韓非很冷淡,使韓非掃興而去。
此後,韓非又接連上書進諫,痛切地指出韓國江河日下的現實,力主興利除弊,自立自強。然而,每一道上書都如泥牛入海,韓王安根本不予理睬。幾次碰壁之後,韓非失望了。他既憤怒於韓王的昏庸,又惱怒於奸邪的當道,深覺明珠暗投,痛心疾首。於是閉門謝客,憤而作書,接連寫出《
孤憤 》、《 五蠹 》、《 內儲 》、《 外儲 》、《 說林
》等五十篇,凡十萬餘言,用手中的筆抨擊了邪惡、抒發了憤懣,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治國見解。這些文篇久經傳抄,流傳廣遠。
這些情況,李斯大都是從淳于越口中得知的,淳于越也是韓國人,他在韓國有很多親朋故舊,時或有人前來,韓非是韓國名士,自然是交談的話題。淳于越很同情韓非的遭遇,更景仰韓非的學識,因此,對韓非的處境十分關注,並多次向李斯講過。李斯既為韓非的同窗,自然也願聞其事,他還讓人輾轉捎信給韓非,請他不要過分抑鬱,多多保重。如有意,可來秦,他願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