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刚开始拍摄《八甲田山》时,高仓健感觉几乎不可能完成那个角色,他以前也扮演过军人的角色,但都是吊儿郎当的士兵,在这部片子里,他却要扮演一位优秀的大尉。不过,从不畏惧挑战的高仓健“还是感到异常高兴,追求艺术的火焰又燃烧起来了啊。”为了拍戏,烟瘾很深的高仓健特意戒了烟,他对自己约法三章,决心从这部戏开始,把自己的艺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非常漫长,前后持续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其中有一个镜头为了拍摄到暴风雪来临时的情景,要求高仓健必须在将近零下三十度的冰天雪地里,伫立达六个小时之久,因为谁也不知道暴风雪何时来临,演员就必须随时保持着“开拍”状态。已经成为大明星的高仓健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他想的是:“有的演员是慕我的名才来参加演出的,要是我松懈下来,就太对不起他们了。”
1977年,高仓健和千惠子演出了被认为是其代表作的《幸福黄手绢》,这是一个让高仓健自己都非常感动的影片,“真动人啊,感人肺腑”。其实影片中的主人公是高仓健非常熟悉的一类角色,他要扮演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男子,但这个男子并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高仓健认为:“这好极了,我非常理解这个角色,这就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一点也不做作。”他非常投入拍摄,其中部分镜头是在网走监狱拍摄的,高仓健曾经多次去那里拍戏,不过“以往总是偷偷摸摸地藏匿在附近,拍完镜头就走;这次则是泰然自若地去的,还进到里面去拍摄。演的是差不多的角色,可是心情却完全不同。”他凭借该片囊括了当年日本各项电影大奖中的最佳男主角奖,导演山田洋次这样形容高仓健:“他那对眼睛有一股勾魂摄魄的魔力,他的眼神里载满了悲哀和喜悦。”此后,高仓健,千惠子、山田接连合作,创作《远山的呼唤》、《车站》赢得巨大声誉,三人在艺术上的完美配合,被誉为“最佳三重奏”。
他感觉自己就像挖隧道的男主人公一样,“常常疲于奔命地拍片,不知道自己的演技是好还是不好”。
尽管《幸福的黄手帕》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可是高仓健却认为自己是“一生与奖赏无缘的演员,与其获奖,毋宁挣钱。”他觉得,“人生是连续的,人生是一个人在时间领域里走过的点的轨迹。这是一条蜿蜒波折向前延伸的曲线,奖赏不过是这条线上的一个点而已。而且,有好剧本,遇到出色的班子,才有人生曲线上的点点滴滴。”1981年,他主演的《###》、《远山的呼唤》获得了第四届日本学术会男主角奖,1982年,他主演的《车站》获得了第五届日本学术会男主角奖和第27届亚洲电影节男主角奖。这位电影奖项的常胜将军并没有把这些荣誉看得很重,他甚至不愿意在这些颁奖大会上抛头露面,但他与拍摄班组里的人却一直和谐相处。在高仓健看来,“如果我当一个普通职员,就不会有这么广泛的与人相逢的机会,而拍摄一部影片就要跟几十个人搭班。演员,或许就是不断追求相逢的探索者。”在澳大利亚拍摄《荒野度世人》的外景时,高仓健的魅力深深地打动了当地骑手们的心;1983年在北极拍摄《南极物语》的外景时,他甚至与爱斯基摩人交上了好朋友,还与定居北极的印度籍的加拿大官员成了知音。
1982年拍摄的《海峡》使高仓健第一次向老年角色发起了挑战,他在影片中的形象头发斑白、戴着老花眼镜,银幕上最后的镜头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背影,尽管他曾经以英雄般的姿态脚踏大地。高仓健觉得,“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我已经是这般年纪。”在拍摄外景的现场,高仓健想到,主人公在青函隧道锲而不舍地奋斗了25年,之后又转到直布罗陀海峡去挖隧道,“也许他的生命之火燃烧不到完工那天便会熄灭”,他感觉自己就象挖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