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5 页)
艾青青年时期主要兴趣在绘画,曾就学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后,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三年。在监狱里,艾青无法继续从事绘画艺术,便“从绘画转变到诗”。他在狱中写作的《芦笛》一诗,典故出自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的诗句:“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艾青留下的遗言,充满着达观与机敏:“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别指望大地会留下任何记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苇岸
(1960—1999)大地上的事情
一般的作家,通过语言的独木桥走向文学。苇岸是从人格出发,从心灵的道路上通往文学。
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在他那里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
苇岸自称“观察者”。他观察着“大地上的事情”,观察着“上帝之子”,他的生活犹如朴素的土地,他的精神命脉是梭罗说的“大地道德”。
我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块云,我很自卑。我想得很远,我相信像人类的许多梦想在漫长的历史上逐渐实现那样,总有一天人类会共同拥有一个北方和南方,共同拥有一个东方和西方。那时人们走在大路上,如同走在自己的院子里一样。
苇岸有几分异人相,个子很高,奇瘦,矩形的脸让人想起羊的面貌。他声音低沉,语速非常慢,风琴般浑厚。
在由苇岸口述,他妹妹马建秀执笔的《最后几句话》中,最触动人心的是:
我平生最大的愧悔是在我患病、重病期间没有把素食主义这个信念坚持到底(就这一点,过去也曾有人对我保持怀疑)。在医生、亲友的劝说及我个人的妥协下,我没能将素食主义贯彻到底,我觉得这是我个人在信念上的一种堕落。保命大于了信念本身。
链接:苇岸喜爱的五本散文集
1.梭罗《瓦尔登湖》
这是一部优美的、自信的、感人的散文。在精神的意义上,有些书籍形成了丰富我们情感的血肉,有些书籍构成了支撑我们一生的骨骼。本书属于后者。
2.爱默生《爱默生集》
这部著作所辑的篇章,是精神分析主义对人类进行“解构”之前,关于人类的最后的颂歌。这位伟大的、光明的、富于思想的散文作家,位列人类精神大厦的最后一代建设者。
3.希梅内斯《小银和我》
它以一种巨大的升华灵魂的力量和令人百读不厌的魅力,向我们展示了在西班牙田园背景中,一位诗人与一头毛驴的深挚关系。我深信,无论唯新是求的人类怎样变动,这册瑰伟的小书都将永存。
4.米什莱《米什莱散文选》
在强大的支配者人类之中,每个世纪都例外地存在着谦卑地与万物荣辱与共的博大心灵:散文作家布丰、法布尔、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以及我个人更为偏爱些的米什莱,都是典型。
5.张承志《心灵史》
它不是小说,也不是史书,而是一部具有“叙事”色彩的关于信仰和心灵的散文巨著。在中国当代吞噬一切的物质主义汹涌洪流中,在某种意义上,我把珍视与高扬、信仰、精神、心灵的张承志散文,视做“中流砥柱”。
苇岸在他的自传《一个人中的道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