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5 页)
热爱读书的少年(2)
给予潘基文力量最多的人便是母亲辛铉顺女士,在众多儿女心目当中,“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直到现在也还是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为儿女们烧香拜佛,祈祷冥福”。
对于母亲而言,潘基文的意义不仅是长子。在潘基文出生之前,母亲曾经失去过年纪幼小的儿子,潘基文因此得到加倍的疼爱。
每次看见聪明伶俐而且善良的潘基文,母亲就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喜悦之情,感觉心满意足,并且认为这是上天赐给自己的礼物。特别是在潘基文成为外交部长官之后,还有宣布参加联合国秘书长竞选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为年逾六旬的儿子烧香祝愿。每次出差去国外,潘基文忘记什么也不会忘了给老母亲打电话报平安。
朝鲜战争之后走向没落的家境
工作结束之后,潘基文的父亲喜欢找朋友们倾杯痛饮,常常回家很晚。不过,那时候实行宵禁,所以每次也都不会超过半夜十二点。如果看到孩子们的房间里还亮着灯,父亲就把自己在回家路上买的烤栗子和豆沙面包扔进去。也不知道是在等候父亲归来,还是在等待零食,反正父亲不回家,兄弟几个就睡不着觉。母亲心疼电费,总是唠唠叨叨。为了不让母亲唠叨,他们常常手里捧着书,假装学习。
有时候,父亲还会买书回来。朴奇堂①、金钟来②、金珊
瑚……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显得很陌生了,但在当时,他们却是最优秀的漫画家。父亲买他们的漫画书,有时也有沉甸甸的全集,比如《百位世界伟人》。也许这是对子女的早期教育吧,然而大多数的时候,父亲并不记得自己买回家的是什么书。父亲这个人心很软,碰到做书商的朋友说“我没有钱,你买点书吧”,他也就不再废话,直接抱着书回家。
兄弟几人都很喜欢读书,特别是潘基文,同样的书他总是读好多遍,直到书页摇晃得快要掉下来。弟弟妹妹们经常问他,书都已经读完了,为什么还要再读?潘基文不做回答,依旧如痴如醉地埋头阅读,就像第一次读到这本书似的。除了非常喜欢读书,童年时代的潘基文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个平凡的孩子。另外,那个时代很不平静,周围的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注意某个少年的才华和天赋。
潘基文七岁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凭直觉也能感觉到灾难的降临。有一天,母亲说外婆家相对安全,说完就开始收拾行李,匆忙上路了。潘基文和兄弟们各自提着小小的包袱,走向距曾坪还有很远的外婆家。
在乡下,时间总是过得非常缓慢。即使白天,母亲也不允许孩子们出门。年幼的潘基文经常听大人们对自己说,“如果真的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你就是这个家的家长。你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有一天,小弟弟哭着闹着要吃肉,可是时逢战乱,哪里能买到肉啊。第二天早晨,外祖父却在火上烤起了肉。潘基文心如明镜,尽管知道昨天夜里外祖父到野外去抓田鼠了,却假装不知道。
潘基文家住在阴城和清州的时候,两个地方各有一处房子,那是父亲工作所在的物流公司的财产。这两处房子都紧邻火车站,属于日本人撤退之后遗留下来的房子,当时来说这是非常宽敞的好房子。房间里铺着日本式的榻榻米,下面的空间可以用来捉迷藏、做游戏。每次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总有贫穷的脚夫们拥挤在门口要饭。无论是乞丐,还是脚夫,母亲总是耐心地给他们盛饭,从来没有说过牢骚话。母亲经常对孩子们说,“有则分享,少吃多香”。
潘基文上完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父亲被调到了忠州。新家没有老房子那么宽敞,也不怎么干净。宽大的榻榻米没有了,兄弟们打水仗的浴池也没有了。母亲的脸上飘满了愁云,人们的脚步也变得沉重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