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恼感戮置妗�
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中的杰出湖南人,无一不在长沙,在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接受湖湘文化的洗礼。近代湖南的仁人志士太多太多,他们都是湖南的骄傲,长沙的骄傲。
在清末乱世和随后的革命年代,杰出的湖南人都是斗士型的,如同外国小说中的牛虻。他们推崇意志力,主张人定胜天,做事喜欢讲个人主动性,反对摆困难讲条件。所以,外省人又送给湖南人一句话:“湖南人天生就是打天下的主”。
有血性的湖南人自然是尚武的。他们崇尚的是武林中的侠者风范。黄兴和蔡锷身上,都有维护正义的侠气。湖南人爱读《刺客列传》,爱读武侠小说。少林寺在河南,武当山在湖北,湖南虽没有武林名门正派的圣殿,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武术基地,基本上县县有武馆,市市有武校。
湖南人的武功是否一流,没有见过权威的鉴定。金庸笔下的洞庭派和衡山派,似乎武功未臻化境,行事也不很光明正大,但那只是小说罢了。要说实在的情况,既然清末湘军打仗也要靠拳脚和刀枪,而湘军又是那么善战,湖南人的武功应该是说得过去的。不管怎么样,湖南人好习武、好从军,是祖辈相传的习惯,与外省人“好男不当兵”的观念大不相同。沈从文仿效托尔斯泰弃武从文,只是一个特例。湖湘子弟应征入伍,是一家人的荣耀,往往要摆酒庆贺,在湖南人眼里,当兵习武与考上重点大学同样光荣。
湖南人的尚武精神主要是在军队中实现的。“无湘不成军”的美誉绝非浪得虚名。从清末湘军到民国的湘军,直到革命的湖南人缔造和指挥革命的军队,这个断语得到了历史的映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记载了湖南人尚武精神的辉煌。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无数湖南人跟着他打天下。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首批授予中将以上军衔的高级指挥员中,十大元帅中湖南人占了三位,十位大将中湖南人占了六位。五十七位上将中,湖南人占了十九位,一百多名中将中,湖南人占四十五位。
打仗要流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因此,湖南人用鲜血书写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谭嗣同用鲜血写出了戊戌变法的惨烈,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禹之谟、马益福、刘道一、刘揆一、杨毓麟、焦达峰等湖南人,用鲜血书写了推翻帝制、捍卫共和的曲折和艰辛,以至于有“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的说法。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任弼时、林伯渠、李富春、邓中夏、李立三、何叔衡、陶铸、胡耀邦、郭亮、杨开慧、向警予等湖南人,为了建立新中国,有的呕心沥血,有的献出了生命。近代以来的湖南,几乎家家有烈士,人人有疮疤。
战争与革命以流血为象征,记载了湖南人的血性。战争年代过去很久了,湖南人已不再流血。但湖南人并没有懈怠,没有松垮,没有在灯红酒绿中浮躁,也没有在安宁舒适中消沉。他们的血性仍在,仍然支撑着顽强拼搏的精神,驱使湖南人在和平的环境里成才,在非暴力的领域里施展才干。
风水育人才,冰火造雄魄(1)
湖南人血性的形成,不仅有着种族的根源,不仅有着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湖南自然环境的影响。
前面说过,中华文明的两位先祖炎帝和舜帝,都选择了在逝世后把自己安葬在湖南的山水之间,或者说,他们都选择了在南方的热土上终结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湖南这块大地,实在是令人魂牵梦绕。
美国人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赞美“湖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省份”。湖南为什么美丽?因为它有大湖、大江和大山。洞庭湖之大,堪称天下之洞庭,所谓“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三湘四水,潇湘八景,天下闻名。南岳衡山,五岳之一,又名寿山,是人们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