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页)
1955年授衔的十大元帅,湖南有三位,他们是彭德怀、贺龙与罗荣桓;十员大将中,湖南人占了六位,他们是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和许光达;五十七员上将中,湖南人有十九位,他们是王震、邓华、甘泗淇、朱良才、苏振华、李涛、李志民、李聚奎、杨勇、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陈明仁、钟期光、唐亮、陶峙岳、彭绍辉和傅秋涛;一百多名中将中,湖南人有四十五位。 ,
中国人永远缅怀那些在革命中牺牲的湖南烈士,他们当中有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郭亮、毛泽民、毛泽覃、杨开慧、黄公略、王尔琢、左权、段德昌、向警予……
湖南长沙在文化、教育、艺术领域所出的名人,数量虽不及江浙一带,但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他们包括社会科学家群体,有哲学家李达、金岳霖、蔡仪、李泽厚,历史学家周谷城、翦伯赞、吕振羽、杨荣国,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等。还有星城人民引以为荣的教育家群体,他们创立和培育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学校,向海内外各个领域输送了无以数计的优秀人才。明德中学创始人胡元恢、周南女中创始人朱剑凡、省立一中校长符定一、第一师范校长易培基、湖南大学校长胡庶华、长郡中学校长王季范、雅礼中学校长劳启祥等,无一不为星城父老和湖湘学子所景仰。此外还有文学艺术家群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艺湘军”,其中有作家萧三、丁玲、谢冰莹、周立波,美术家齐白石、杨应修、李立、陈白一,剧作家田汉、欧阳予倩,音乐家黎锦晖、贺绿汀、吕骥,电影明星黎明晖、王人美、胡萍等,名气之大,作品流传之广,可谓家喻户晓。
自20世纪中叶一直到21世纪初,潇湘大地又崛起了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人才群体,就是湖南院士群体。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首次选聘院士八十一人,湖南有六人当选,其中五人为长沙籍。新中国成立后,自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和中国工程院1994年选聘院士以来,全国的两院院士已有一千多人,内中湖南院士多达一百余位,其中包括湘籍院士和长期在长沙工作的外省市籍院士。他们当中不少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2006年5月,湘籍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92年,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中国著名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两名长沙人,他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衣原体的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和中国骨肠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医学家老孝骞。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享誉世界,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旋转态振幅,陈国达首创地洼学说。像这样享有国际盛誉的两院院士,长沙不下数十人。
湖南人在近现代的历史作为有目共睹。湖南文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盛誉,武有“无湘不成军”的美称,湖南人怀抱着野性和文明,在成材的道路上大步流星,前赴后继,为本省赢得了人才摇篮的美誉和人才大省的殊荣。
湖南人头上有一道催促成材的紧箍咒(1)
在历史上,人们对于湖南人的形象,有过很多的描述。这些描述
都有一定的指向。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湖南人十分骠悍,《隋书》中说湖南人“劲悍决烈”。后来的湖南地方志中,则说湖南人“劲直任气”,“刚劲勇悍”,“好勇尚俭”。19世纪60年代,湖南布政使李榕是一位四川人,曾说湖南人“气太强”;同一个世纪的90年代,湖南巡抚陈宝箴是一位江西人,他说湖南人“好胜尚气”;湖南人皮锡瑞也有相同的评语。湖南人周敦颐有一篇著名的《爱莲说》,赞赏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说明湖南人非常欣赏这样的做人风格。
湖南人的脾性正如荷花的爽利,率直开朗,和人交往,容易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