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页)
危�庞辛恕�59”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一当上领导,就想着如何行使特权,如何在群众面前耍威风,才有了“35”现象,等等。
在我看来,适当的自利心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允许的,比如刑法中规定了一个紧急避险的内容,就是为了自己或他人的利益免受侵害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第三方的利益的一个规定,即使避险过当,责任也很轻。一个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可以去花费很多的时间去锻炼,甚至于可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生活的幸福,去努力拼搏,拼命工作,只要不违法乱纪,没有人会指责这种行为有何不当。
但是,既为干部,既然担负了一定的领导职责,考虑问题就不应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只站在如何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的角度去开展工作。也要经常想一想,如何为人民群众谋些福利,让事业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否则,这样的干部就是严重的不称职,就是渎职,就是在犯罪,就落后于普通群众,就更有愧于党员的称号。
综上,窃以为,作为领导干部,就要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先国家,后集体,然后才是个人利益。或者,退一步讲,在考虑个人利益的同时,至少也该考虑一点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另外,我们的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也要严把用人关和考核关,不要让那些充满自私自利思想的人长期呆在领导岗位上,否则,于国于民都是损失。当然,组织人事干部更要自身过硬,而不是只算计别人,不量自己。
领导往往落后于群众
同学某君从区里的副职提拔到县里担任正职后,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今日一见,感觉变化很大。首先是这位仁兄自信了许多、自负了许多,甚至于眼神里也透出一丝威严和坚定,这种品质和气象,只有在一把手的岗位上才能磨练培养出来,绝不是能装出来的。其次是一改往日之平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言辞间均是忧国忧民之感慨,与副职时的淡泊和超脱截然不同。这可能也是缘于所谓的“一把手”现象吧。
与朋友聊起这种现象,都深表赞同,估计大都谙于此道吧。“宁为鸡头,不为将尾”,估计也是古代一位深谙此道的高人提出来的。
当前一把手现象不是偶然,也绝非个别。
联想到2200多年前的韩非思想,不仅对中国历代统治者影响深远,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学习,更有人把其与意大利的马雅维基利一起奉为术治思想之鼻祖。甚至于在参加党校学习时,党校的教授都推荐了这两位的著作。现在有些领导向韩非学习的不是其理论之精髓,而是如何与人勾心斗角,如何用人御人。记得在一次与朋友的争论中,我评价韩非思想对当代人仍有遗毒,提到了一把手现象。
“一把手忙不过来,副职不敢忙”。这是我对一些单位领导班子的评价,但是这是可以堂而皇之地说的,是从积极的角度讲的。事实上,有些单位的一把手干工作一杆子插到底,事无巨细都要管,没有三头六臂,当然忙不过来了。有些副职责任心不强,工作能推就推,能不管就不管,反正成绩是主要领导的,出了问题也是主要领导首先负责,当然不用忙了。一把手不愿放权,副职无权则无内在动力。症结所在,权力二字。功利之心,一目了然。
时间一长,不仅领导干部自身受损失,党的事业受损失,影响更多的是群众的利益。毛主席60多年前写了篇文章,叫《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早就指出了这些问题,看来还是老人家高瞻远瞩呀!
还是小平同志那句话,制度更靠得住些。如果我们的工作不靠制度约束,而仅凭自觉,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领导往往落后于群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用来规范工作的,是用来执行的,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不执行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