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页)
同年,遵義市政府報請上級有關部門興建&ldo;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rdo;。經上級部門研究後獲得批准,同意撥款30萬元,在遵義市修建烈士陵園和紀念碑。1958年9月,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正式動工興建並於次年初竣工。陵園劃定範圍為103畝,始建盤山車道和289級石階,由湘江河邊的公路直通陵園的紀念活動平場。
在陵園正中,用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了一座墓室,並在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彭德懷親筆修訂了鄧萍簡歷,張愛萍親筆為鄧萍烈士撰寫了墓志銘,以志永久的紀念。與此同時,當地政府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
紅軍烈士陵園在小龍山落成之後,當地民眾便將小龍山叫為&ldo;紅軍山&rdo;。
&ldo;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rdo;與&ldo;遵義會議會址&rdo;和&ldo;紅軍總政治部舊址&rdo;等紀念體系隔江相對,彼此輝映。這裡成為遵義廣大人民群眾緬懷革命先烈、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和各種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遵義市人民政府興建了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碑的正面是同志手書的豎寫&ldo;紅軍烈士永垂不朽&rdo;八個金色大字。
從茅台酒易地試驗之初,紅軍山就是張支雲經常去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他的無盡情結。
張支雲熱愛祖國,熱愛共產黨,崇拜為中國革命做出傑出貢獻的中國工農紅軍。後來,為茅台酒易地試驗他來到了遵義,到遵義後沒幾天,他就專程去了紅軍山,緬懷那些為中國人民的解放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在紅軍山上,他意外地發現了那裡有釀酒必用的紅泥。
試製酒的實驗初期,釀酒過程中所有要用的東西都要從茅台拉,就連封窖用的紅泥土都要從茅台拉。在紅軍山上,他發現了這裡的紅泥和茅台的紅泥一模一樣,就用紅軍山的紅泥替代了茅台的紅泥。
紅軍山上的紅泥為他完成試製酒的科研任務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省去了好多科研費用。從此,張支雲就和紅軍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耄耋之年,張支雲沒有工作任務了,但爬紅軍山這個課程卻從來沒有間斷。每天的上午,他都要帶著夫人一起去爬一趟山。在那裡緬懷革命先輩,在那裡鍛鍊身體。
每到紅軍山,他都要在烈士紀念碑前默默為那些革命先烈祈禱。瞻仰那些永遠也看不夠的烈士肖像。
☆、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
茅台酒美,茅台酒香,茅台酒是國酒文化的傑出典範。一代代醬香大師為之默默無聞地辛勤勞作,傳承著燦爛的茅台酒文化。吃水不忘挖井人,茅台人永遠都不會忘記醬香宗師們為茅台酒做出的傑出貢獻。
茅台集團董事長季克良(1939年4月,季克良出生在江蘇南通。1960年,季克良考入了當時的無錫輕工業學院(現江南大學),學習食品發酵專業。1964年畢業,分配到貴州茅台酒廠工作。自1981年起但任茅台酒廠副廠長、廠長兼廠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經常到張支雲家去看望他老人家。
兩位茅酒大師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生情源。
那還是在1963年的時候,茅台酒的質量出現了波動,引起了周恩來總理和國家輕工業部的極大關注。周總理指示,要選拔、培養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茅台酒廠,以便跟蹤研究茅台酒的生產工藝,總結其特點和規律,保證品質。1964年,剛剛畢業的季克良被輕工業部選拔、分配到茅台酒廠工作。那個時候,張支雲已經是茅台酒廠半脫產的一級酒師。季克良分配到茅台酒廠之後,就在張支雲的手下工作。季克良當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