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页)
15、最後一個問題: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後記里寫的那段嗎?
恩,其實最大目的,就是博讀者一笑。我永遠的精神偶像程益中先生不惜降低品位,誇我的書專治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的幸福感缺乏症患者,我很感動,他完全拔高了我的書的價值,不過我確實一直在追求讓自己更有趣——對我來說,無趣就是萬惡之源——當然,很多時候,也就是我自high,旁人默默地在心裡說,靠,傻逼。
恕我直言,歷史教材才是誤區(答《新商報》記者問)
1你的《聖人請卸妝》中的歷史人物,他們的故事完全符合歷史記載嗎?如何在尊重史實的情況下用幽默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這個度,你如何把握?
我在這本書的序里寫過,80的故事是出自於歷史資料的,20是我個人化的想像、渲染和詮釋。在我看來,很多時候,所謂幽默,就是換一個角度去看待既定的事,伍迪·艾倫說,「我上一次進入女人身體是參觀自由女神像」——誰說自由女神像不是有血有肉的女人?我寫墨子、杜甫、紀曉嵐、鄭板橋這些古人,就是從史料中提煉出一些有趣的、可疑的、分裂的元素,加上自己的演繹,提供給大家一種可能性——至於尺度,老實說我也不會把握,人家說我重口味的時候,我有時候還覺得自己很無辜,只是說的人多了,我也只好「從善如流」地承認了。
2看到你書後列出的參考書目,數量令人欽佩,是什麼原因,或者說靈感讓你從那枯燥的經史典籍中找到可以調侃的歷史故事?
原因?我天生沒心沒肺,喜歡從平淡的事、無聊的事甚至是倒霉的事當中尋找樂趣。4歲時我跟外公去逛街,我走丟了,完全不害怕,跟賣糖葫蘆串的人聊天,人家還白送我一串,我一路逛遍所有地攤,看小人書、稱體重、觀摩棉花糖製作過程,玩得超high,媽媽找到我的時候,抱著我眼淚直流,我還奇怪,我在外面玩的這段時間,家裡出什麼事了?5歲時得猩紅熱住院1個月,爸爸媽媽白天都要上班,我一個人在醫院,每天就盼著打三次針,把打針當遊戲玩。中學時覺得歷史教材太生硬了,我把每一章都畫成繪本,在同學間傳閱。讀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我寫了很多正經論文,研究生論文是《玄學本體論與阮籍詩歌》,答辯時教授們直接承認,太高深了,他們看不懂,事實上,把文章寫得讓人讀不懂是很容易的事,海量實用專業詞彙即可,寫得好玩卻不那麼容易——把正經事變成遊戲,將枯燥變成趣味,這就是我的樂趣之一,也是我反抗枯燥、調戲正經事的一種方法吧。
3近一年,講述帝王后宮的電視劇著實火,即使集數越來越長也擋不住大眾的追看。電視劇用鏡頭調侃歷史,而你用文字笑侃歷史,不擔心這樣做會帶入人們走進歷史誤區嗎?
走進歷史誤區,總比和歷史老死不相往來好——因為工作原因,我常跟香港學者們交流,對於內地歷史熱——易中天、當年明月的書能暢銷,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能火爆,他們非常羨慕,因為內地觀眾至少對這個世界曾經發生過什麼還保留了一點點知識上的好奇。而在香港,這種好奇心已經成為稀缺的存在了,只有如何賺錢、如何保命(養生)的書才能流行。
事實上中國人是非常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崇尚的是經驗主義哲學,「以史為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的教育是有先天優勢的,但為什麼大家會受歷史題材電視劇和各種歷史演繹文影響頗深?因為我們主流的歷史教材完全是行政歷史,板著臉孔,一股說教味,讓人敬而遠之,如果主流的歷史教材和歷史讀物能放低姿態、減少說教、增強可讀性、說點人話,又何懼大家不能形成成熟的歷史觀?我們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歷史教材去教2012年的新人類,完全不考慮資訊時代他們對知識的吸收模式和興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