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页)
鎮海為浙東海防重鎮,寧波門戶,有甬江上達寧波。鎮海若失,則浙東不穩。鑑於上年馬尾之敗,浙巡劉秉璋親臨鎮海部署,並檄令寧紹台道薛福成綜理營務。劉秉璋的&ldo;戰術&rdo;要點是:
其一,購買樁木,以機器排釘甬江江口,作阻兵之計。木樁或七八十枝為一叢,或四五十枝為一叢,自南岸至北岸,橫立二十二叢;自內及外,亦立十餘叢。叢與叢間,為防止敵艦闖入,又購買海船三四十艘,裝滿石塊,沉於其間。為了利於商船進出,於木樁中間特留一口門,寬二十丈。在口門內,預置大船五艘,以備敵艦闖攻時再沉船堵口。木樁之外,又沉放水雷六排,每排八枚。江口兩側灘頭陣地如布陣嶺、孔峙嶺、清泉嶺、沙蟹嶺、蚶子嶺等處,又設置長牆卡門,門外各埋地雷。這一系列的戰備舉措,均意在禦敵於國門之外,免遭兵臨城下這厄。
其二,加強鎮海口外炮台的兵防戰備。鎮海甬江口外,北為招寶山,南為金雞山,皆建有永久炮台。戰前,劉秉璋命浙江提督歐陽見利率三千五百人駐守金雞山,並指揮此山的&ldo;天然&rdo;、&ldo;自然&rdo;炮台,命記名提督楊岐珍率二千五百人駐守招寶山;命守備吳傑專職指揮招寶山威遠炮台、金雞山靖遠炮台及小港口的鎮遠炮台,又命游擊錢寶興率三千五百人駐守梅墟,作為後應。因為中法雙方已經公開宣戰,所以炮台守軍只要發現是法艦,即可開炮轟擊,這便保證了戰場的戰術主動權時刻在我。
其三,主動拆除鎮海口外七里嶼虎蹲山等處的燈塔、標杆、浮筒,以迷敵艦之路。又以高價聘用洋人領港員,斂船入口,防止他們為法國軍艦領港。甚至與長駐上海的外國領港員洽談,許以重金,促其拒絕為法艦引水。
上述三項措施,都是吸取了馬江之敗的教訓想出的,雖然有些笨,有些勞民傷財,卻真的起到了禦敵作用。
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十五日(3月1日),孤拔率四艦逼臨鎮海。法艦炮轟招寶山,守將周茂訓當即開炮還擊,至使敵艦受傷而還。正月十七日(3月3日),法艦再犯招寶山,守備吳傑親自開炮,彈中敵艦之尾。次日夜,法軍趁風雨乘小船偷襲南岸炮台,副將貴金組命營勇屏息以待,及近突發,擊沉二船,斃敵多人,敵退。正月二十七日、二十八日(3月13、14日),法艦遙對諸炮台開炮,炮台還擊,敵不得進。
當時,法艦炮火遠勝中國炮台,之所以沒有對炮台守軍造成在的傷害,劉秉璋的另一項部署起了作用。原來,中方炮台多用磚石砌築,敵方的開花炮打來,彈片與石塊橫飛,傷害防不勝防。戰前,巡臣命各炮台於磚石之外,加覆厚厚的&ldo;三合土&rdo;擋牆,敵方彈重雖二三百磅,插入&ldo;三合土&rdo;後,爆炸威力大減,故守兵傷亡極小。
小說家們,則哄傳孤拔即受傷於鎮海之役,不久死去。&iddot;輧&iddot;輯&iddot;訛 這或許僅是時間的巧合,孤拔鎮海戰後三個月死於疾病;或許是吳傑的一炮,或王立堂的奇襲,傷病交加,才斷送了那位法國將軍的卿卿性命。毫無疑問的是:法國將軍孤拔確確死於他侵華的戰鬥崗位。
三看中越邊界之役。
中國近代史典籍,述中越邊界抗法勝利事最詳。故本節文字並不準備詳上加詳地複述歷史光榮。我們的關注焦點,仍然是&ldo;戰術&rdo;總結。
在馮子材被委以佐廣西邊外軍事一職前,中越邊界上的戰爭形勢是法勝中敗,或法強中弱。這與廣西巡撫潘鼎新的消極退避有關。法軍連戰皆勝,光緒十一年(1885)正月初九(2月23日),法軍占領中越邊境上的重鎮鎮南關,這是他們的勝利頂點。
當馮子材、蘇元春、王孝祺、王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