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1/2 页)
繞一個人生的圓弧,劉永福從&ldo;造反者&rdo;、&ldo;流亡者&rdo;演變為頂戴花翎的&ldo;忠君者&rdo;、&ldo;愛國者&rdo;,可謂功德圓滿。
加官晉爵後的劉永福在當年九月的宣光爭奪戰中,奪法人兵船二十多艘,斬法兵數十級。法人退守宣光城,劉永福乘勢收復了宣光、興化、山西三省的一批州縣。這些州、縣,法人奪而復棄,故得來容易。到了光緒十一年(1885)春天的諒山大捷,戰爭主角已經換成了馮子材、揚玉科、蘇元春、王德榜諸人,劉永福只能退居偏師地位。
劉永福以一個&ldo;流亡者&rdo;的尷尬身份,統御烏合,迎戰法人,能夠取得連斬敵將的勝利,確屬不易。
但&ldo;勝利&rdo;與&ldo;勝利者&rdo;皆不宜誇大。誇大的歷史,就不再是原初的歷史。
考察國人誇大劉永福戰功的過程,由來也早。可以說,這是一種&ldo;同步誇大&rdo;。李鴻章比較清醒,他沒有美化劉永福,也沒有醜化劉永福,即便在劉永福部潰敗山西後,李氏都能公允地上奏:&ldo;劉永福以新集之軍隔河而守,山西本是危道,殺傷相當,棄城走險,疆場勝負,彼此何常?此亦未足介意。&rdo;
法國人雖連連敗於劉永福,卻沒有迷信劉永福的戰鬥力,更沒有畏懼他的存在。&ldo;懸萬金購劉永福&rdo;,那是法國人的戰場宣傳,意在離間越人與劉永福的關係。這種宣傳動作被清國朝野都誤讀了,他們一是認為法國人怕劉永福,故將劉永福當成一張抗法王牌去打;二是認為法國人恨劉永福,估計必在談判中索要劉永福,作&ldo;戰犯&rdo;處置。張佩綸在左副都御史任上尚未出京時,曾上奏朝廷,提醒在法人索要劉永福時,請飭李鴻章、岑毓英顧全大局,對其加意保護。 接奏,朝廷諭李鴻章先事籌計。
其實,李鴻章居高望遠,倒是對劉永福與其黑旗軍有一個較為客觀的看法。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李鴻章在天津與法國水師總兵福祿諾談判後,擬訂中法間五款和約,並專折上奏。就在這道專折中,他談到對劉永福一軍的評價曰:
至劉永福一軍,從前乘法兵單寡之時,屢殪法將,法人恨之切齒,必欲報復。上年曾紀澤迭與該外部商論,由中國設法解散約束,而法廷添兵攻取,意不稍回。去冬克山西,黑旗精銳傷亡甚多,已受大創,今春劉永福募四千人援北寧,亦不戰而潰。其御大敵,何怯也?華人專采虛聲,僉欲倚以製法,法人固深知其無能為役。此次福祿諾絕未提及,我自不便深論,將來該國另派使巨若議及此,當由岑毓英、潘鼎新酌定安置之法。
同折,又言及劉永福軍情道:
聞劉永福所部冗雜騷擾,與越民為仇,實為邊境後患。擬請旨密飭雲南、廣西督撫巨嚴明約束,酌加減汰,豫籌安置妥策,俾無生事滋擾,則保全者多矣。
光緒十年七月,清廷仍然對劉永福抗法懷抱幻想,故賞他為&ldo;記名提督&rdo;。此前此後,劉團在中越邊境線上基本無所建樹:退駐保勝,規復北圻,宣光兵潰,退駐思欽……銳氣蕩然,雄風不再。
考劉永福在中國近代史上被追美的緣由,蓋因積弱久敗,實在需要一個英雄人物來為老大帝國粉飾無奈、為子民萬姓點燃希望而已。有劉永福出,在邊境之外,面對列強入寇,居然也敢拼敢打,屢有斬獲。這真是不加培養而冒出的&ldo;典型&rdo;!於是將小勝宣播為大勝,將意外之勝鼓盪為必然之勝,劉永福便成為印證大清國民魂可聚、軍魂可恃的雄辯存在。
劉永福被利用,於他自己並無害處。加官晉爵,封妻蔭子,戎馬倥傯,終也能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