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1/2 页)
大清國是很虛弱的,於是人們總以為經過了&ldo;辛亥革命&rdo;洗禮的&ldo;中華民國&rdo;是新政體(共和制)、新領袖(總統或總理)、新軍隊(陸海空齊備)、新國民(剪了辮子、放了&ldo;三寸金蓮&rdo;),那一定會又團結、又強大;因而在與西方列強、東洋近鄰的相處中是不會重蹈前朝恥辱的。
這判斷落空了。
辛亥革命是&ldo;半截子革命&rdo;。它趕走了皇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順帶掃蕩了與帝制相關的各種舊制度,基本上完成了&ldo;除舊&rdo;的任務。但在&ldo;布新&rdo;方面,它缺課太多。這就造成了&ldo;中華民國&rdo;的先天不足。從某種比喻意義上看,&ldo;中華民國&rdo;是一件未按設計圖紙製造、又未經檢驗的半成品;雖然貼上了&ldo;辛亥革命&rdo;的商標,但&ldo;中華民國&rdo;並未完成&ldo;辛亥革命&rdo;總設計師孫中山的政治設定‐‐如&ldo;民主共和制&rdo;(合眾國制)、如&ldo;三民主義&rdo;、如&ldo;平均地權&rdo;等。這是個大題目,留給民國史專家去做。
本節文案,將僅限於中華民國的&ldo;自衛&rdo;機製作一些例舉,恰巧也就呼應了&ldo;誨盜&rdo;的判斷。
讓我們重溫一段過時的&ldo;情報&rdo;。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日,起義者攻入湖廣總督府,進而占領武昌城,總督瑞澂逃上軍艦。驚魂初定,瑞澂就以&ldo;義和團復起&rdo;為說詞,派人去漢口各國領事館,乞求各國軍艦炮轟起義軍。10月11日,各國領事開會議決。最積極響應的是德國領事,日本領事亦贊同開炮。因為法國領事是孫中山的朋友,極言革命黨不同於義和團,所以各國領事才草簽了一份嚴守中立的布告:
為布告嚴守中立事,現值中國政府與中國民軍,互起戰爭,查國際公法,無論何國政府,與其國民開戰,該國內法管轄之事,其駐在該國之外國人,無干涉權,並應嚴守中立,不得藏慝兩方有關係之職守者,亦不得輔助任何方面之狀態。據此,本領事自應嚴守中立,並照租界規則,不准攜帶軍械之武裝人在租界內發現,及在租界內儲匿各式軍械及炸藥等事。此系本領事等遵守公法、敦結友誼上應盡之天職,為此剴切布告,希望中國無論何項官民,輔助本領事等遵守,達其目的,則本領事幸甚,中國幸甚。謹此布告。
西曆一千九百十一年十月十八日7
布告發出了,日本政府卻違背&ldo;嚴守中立&rdo;的承諾,於當年12月23日授意日商泰平組合的北京大倉洋行與清廷秘密簽訂供應軍火的契約,總計達273萬日元。
這不是孤立的行動。背後掩藏著的是日本政府分裂中國的一個外交陷井。
就在各國領事簽署中立布告十天之後的10月28日,日本駐清公使伊集院彥吉便向外相內田康哉發一電報,在分析中國形勢時,赤裸裸暴露了日本人的不良圖謀:
以武昌為根據地的革命軍軍政基礎,看來業已稍稍穩定,並非言之過早。……正好用此一形勢,可使在中清和南清至少興起兩個獨立國家,而且應使在北清方面的朝廷,繼續統治下去……本使認為,要北清一角保全清朝,使永遠與漢人對峙,就我帝國而言,實為得策。謹當本此認識,與其廟堂(清廷)內部聲息相通,密切聯繫,加強指導誘掖……8
至12月2日,該公使又向內田康哉發了第二封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