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1/2 页)
王鐸和吳偉業相互一看,明知太子在糊弄,但也好繼續再追究下去了,畢竟是太子,他們當臣子的,不能太過逼迫。
「那明天的早課……」王鐸問。
「呀,本宮頭疼的厲害,李若鏈,快扶我上馬。」朱慈烺轉身就走。
……
王鐸和吳偉業弓身拱手,目送皇太子上馬離開,直到皇太子遠去了,方才直起身來。王鐸望著皇太子的背影,若有所思。吳偉業卻是皺著眉頭,眼神驚訝:「太子殿下……好像是換了一個人啊。」
以前的太子,秀氣文雅,言語中帶著尊敬,對他們兩人的話,絕不會有任何的疑問,但眼前的太子,不卑不亢,眼神里透著英武,話語間更隱隱有自己獨特的道理——一個月沒見,感覺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不但有了主見,甚至是有點「離經叛道」了。
兩人都有這種感覺,但卻不敢明言,忠義大節,君臣禮儀,有些事情絕對不能碰觸,有些想法也是絕對不能有的。
「走吧,聽說有幾個御史蠢蠢欲動,想給太子找麻煩,我們得想辦法去勸阻。」
王鐸掀簾上了轎子。
吳偉業點頭,不管怎樣,作為太子的老師,他們都必須要維護太子,那些彈劾太子的奏疏,哪怕就是一個一個的談,也要想方設法的擋下來。
剛進了城門,朱慈烺就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吳有性進京了!
第23章 瘟疫論者
吳有性字又可,江蘇吳縣東山人,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著有瘟疫論一書。明末三大害,天災,流寇,瘟疫,從穿越而來的第一天起,朱慈烺就在思考這三個問題,而吳有性就是解決瘟疫的藥方。
二十天前,朱慈烺派人打探吳有性的消息,得知他此時人在山西,立刻派人去請。
兩個時辰前,吳有性進京,被安排在了朱慈烺預先準備的一處宅院裡。
除了吳有性,朱慈烺還請了兩人入京。
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開物】,是明末著名的農學家,對手工業生產和冶金也頗有研究。明末天災不斷,米粟產量太少,根本餵不飽百姓的肚子,而土豆、番薯、玉蜀黍雖然已經傳入大明,但並沒有被大規模的播種。
以京師為例,京師周圍的荒山野地,長不出米粟,但卻極適合土豆、番薯、玉蜀黍的生長,只要大範圍的播種,京畿周圍的吃飯問題,立刻就可以解決。宋應星是土豆、番薯、玉蜀黍的行家,朱慈烺必須把他請來。
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安徽歙縣人,是明末著名的火器專家,著有《軍器圖說》一書,《軍器圖說》在七年前就已經被刊印出來,書中圖文並舉,詳細羅列了各種火器的使用與製造方法,並首次介紹了燧發槍(書中稱為自生火銃)的製造和使用。
但可惜,這項偉大的發明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視。
比起火繩槍,燧發槍不但簡化了射擊程序,提高了射速,最重要的克服了火繩槍點火怕風雨的弱點,這項發明的改造與完成時間,大致與歐洲屬同一時期。而歐洲很快就普及開來,但在大明,一直到畢懋康死,燧發槍都沒有在大明軍中出現。
今世,朱慈烺要改變這一悲劇。
照史書記載,畢懋康死於1644年,也就是說,這位偉大的火器專家,只有兩年壽命了,因此朱慈烺想要見到他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為了最快的把畢懋康請到京師,朱慈烺派人帶了自己的親筆書信,親自去江南邀請,算算日子,他們應該已經到達安徽歙縣了。
這三位老先生是大明科技的先行者,也是朱慈烺挽救大明計劃的重要支柱點。
因此,當聽說吳有性已到京師的時候,朱慈烺非常興奮。
「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