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第1/2 页)
進了炮廠,前導的官員要把朱慈烺領到正堂,朱慈烺冷冷擺手:「不去正堂,本宮要先看鑄炮過程。湯神父,麻煩你給我引路。」
「好的殿下。」
湯神父輕車熟路。
鎮虜廠在東北亞的規模僅次於澳門鑄炮廠,一進入炮廠,耳朵就是嗡嗡嗡的聲音,不是近現代的機器轉動,而是鼓風機的聲音。一眼望過去,匠人們正在忙碌,從製造泥形模具、熔化鐵水、澆鑄完成、到最後的冷卻脫模,一切都井然有序。當朱慈烺出現時,工匠們隔著老遠就跪下了,朱慈烺擔心影響到生產,趕緊令田守信到前方傳令:工匠們各司其職,不必下跪。
如此才擋住了下跪潮。
整個鑄炮廠共有工匠八百人,每年可鑄2000斤的紅夷大炮十門,各色小炮三百門。但國庫空虛,財政困難,鑄炮廠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生產斷斷續續,十天半個月都不開火,也是常有的事。
眼中所見,大部分的程序都是人力完成,唯一帶一點機械化,讓朱慈烺感到驚喜的就是發出巨大聲音的水力鼓風機。
第70章 焦勖趙仲
其實水力鼓風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很早,東漢光武帝劉秀時,杜詩出任南陽太守,大力發展農業,他發現人們在鑄造農具時,用人力或馬力鼓動風箱冶鑄,耗時費力卻事倍功半。而南陽境內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於是經過一番研究,他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水排,也就是最初的一種水力鼓風機。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明朝時,水力鼓風機已經非常完善了。
金水河從炮廠邊流過,一直流到紫禁城前成為護城河,所以水力不是問題。
有水力鼓風機,就可以有水力鍛錘機,通過水力鍛錘提高鍛造強度,就能得到能夠製造板甲的精鐵,有了板甲,我大明盔甲不如建虜盔甲,無法對軍士提供有效保護的弱點,就可以得到彌補。
如果改成水力鑽孔機,那麼,斑鳩銃槍管鑽孔的效率,會大大提高。
解釋一下,火槍槍管的製作,大致分四個步驟,卷,接,鑽,打。即:鐵條打扁成片、折彎、中間加圓柱嵌條、打圓了裹緊、鍛打焊接、抽去嵌條、矯正、鑽孔、熱處理。
其中鑽孔尤為重要,因為打成的槍管內壁是粗糙的,不打磨光滑,也就是所謂的「鑽孔」,子彈在槍管里摩擦力太大,就會發生炸膛。一般來說,一個熟練的工匠用鋼鑽手工鑽管,一天只能鑽幾寸,一根槍管鑽下來,最少需要十天。在制槍過程中,鑽孔是最耗時最費力的一個步驟,如果能換成水力,那就事半功倍了……快速、大規模的生產鳥銃就不再是問題。
朱慈烺想了很多,思想飄的很遠,以至於那位穿著青袍的六品官員為他講解了什麼,他都沒有聽見。
直到官員說到「射程」,他才收回心思,專心聽講。
「殿下,這是我們鎮虜廠新造的一門紅夷大炮,重兩千斤,射程1500步。」青袍官員摸著剛剛製造完成的一門紅夷大炮,臉上滿滿地都是自豪。
「不錯。」
朱慈烺點頭,這門紅夷鑄造精良,炮身光滑,一點都不比西洋進口的紅夷大炮差。
青袍官員滔滔不絕,從火炮鑄造過程,性能,一直到如何操作,都講的頭頭是道。
朱慈烺心中一動:「你叫什麼?」
「回殿下,臣工部主事焦勖。」青袍官員恭謹回答。
焦勖?
朱慈烺想起來了。
明末還有一本非常著名的火器著作,名字叫《火攻挈要》,是由湯若望授,焦勖和趙仲纂訂完成,成書出版的時間是崇禎十六年,也就是明年,因為提前穿越而來,所以《火攻挈要》還沒有編纂完成,焦勖和趙仲的名字也還沒有被天下人知道。
朱慈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