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焰的颜色来区别不少的物质。1400多年前的陶弘景就学会了这种方法,应该说是了不起的。
�三、火药在意外中发明
�火药的发明与道教的炼丹术很有关系。炼丹术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除了担当实验化学的先躯外,就是道士们在烧炼丹药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明了火药。
�我们知道,火药的原始配方,是由硫黄(S)、硝石(Kno�3)和炭(c)研末后
混合而成。硫黄和硝石是古代炼丹者们水法炼丹中的两种石药,炼丹家认为这两种石药含有阳火之毒,能败人五脏。在水法炼制之前,必须制伏火毒,将两物用火烧一下,火毒便会自去,这叫以毒攻毒,这个过程称为“伏火”。在伏火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剧烈燃烧或爆炸,发生意外事故,炼丹家正是在意外事故中发明了火药的原始配方。
�在古代,“伏火”所用的药料大约有如下三类:
�一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松脂与雄黄合炼去火毒。玄胴肠和松脂加热炭化后即相当于木炭成分,而雄黄含硫。这一配方与现代的黑方炸药配方几乎完全相同。这一方法的具体操作,见于葛洪所著《抱朴子仙药》。
�二是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炼。蜂蜜相当于木炭的作用,能与硫、硝石充分混合炭化,三者合在一起,即为爆炸混合物,可剧烈燃烧。
�三是用硫黄、硝石与皂角子合炼。在孙思邈所著的《丹经》中记载了具体的操作方法。方法是将沙罐或销银锅埋入土中,口与地平,周围用土填实,将硝石、硫黄各二两投入罐中,再加入皂角子,用火燃烧。这时,刚刚烧过的皂角子带着余火与硝石、硫黄接触,硝石、硫黄也燃烧起来,实际上这就是一副黑火药配方了。
�“伏火”时,必须严格掌握药料成分比例和加热操作反应过程,否则就可能燃烧或爆炸。有一部大约在唐代中期问世的托名郑思远所撰的炼丹书《真元妙道要略》记载说,有人用硫黄、雄黄、硝石与蜂蜜合在一起加热,结果火焰腾起,烧伤了手和脸,连房子也烧成了灰烬。此书还告诫人们说:“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等烧,立见祸事”。也就是说,硝石和硫黄等是不能放在一起烧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药的发明与炼丹术有密切相关的事实,大概是炼丹家们在实验中经历了不少这类的祸事,才作为一种必须防范的祸事在文献中记录下来。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中,最早提到火药的,是一部题为《真元妙道要略》的道教炼丹著作。
�表面看来,火药的配方是炼丹家们的偶然发现,但它也是炼丹家们通过长年累月的艰苦探索,用惨痛的代价换来的重要成果。后来,人们变害为利,将配方加以改进由猛烈燃烧改为剧烈爆炸,应用于生活和军事中,制造出烟花爆竹,制造出后来各种枪炮的前身——管状火器。于是,道士们在意外中发明的火药,终于在社会上产生了震响。
�大约在8、9世纪时,火药就被用于战争。大约在9至10世纪,出现了火箭、火球等
攻击型武器。11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了管状火器。北方的金人和蒙古人,在战争中学会并改进了武器。12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就使用了火炮。道士炉鼎中的火药西传至阿拉伯地区,欧洲人则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药,成为他们攻城掠地的利器,这是那些追求长生成仙,在烟薰火燎的丹鼎炉里无意中发明了火药的道教徒们怎么也想不到的。
古代炼丹术中的化学成就
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学今天不仅揭开了物质变化的秘密,而且造出了许多自然界本来没有的人造物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古人所梦想的“夺天地之造化”的地步。然而我们知道,这门科学和人类其他知识一样,一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