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页)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的分歧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中国坚持认为,赫鲁晓夫对美国采取的“缓和”战略将会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世界的革命运动。在6月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中苏之间的争论达到了顶峰。当中国挑战苏联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时,赫鲁晓夫借机谴责中国的观点是“武断而具有煽动性的”。④
在报复中国的过程中,赫鲁晓夫下令终止同中国的一切协议。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将全部工厂蓝图带回国内,留下了仅仅完成一半的工业项目。然而,中国领导人拒绝做出让步,甚至在赫鲁晓夫下台以后,所谓的“中苏争端”和中苏关系的恶化状态还在持续。①
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中国的确从苏联的经济援助中获益匪浅。但是,中国“也发现了苏联的吝啬与自私。莫斯科要求北京补偿它在朝鲜战争中提供的援助;相反,北京给北朝鲜的援助却是无偿的。许多直接接触苏联人的中国人都记得他们的傲慢态度”。①赫鲁晓夫是苏联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典型代表,十分轻视中国人。赫鲁晓夫在他的*中“鄙视中国和亚洲的发展道路,并怀疑他狡猾的中国同志们”。①
在西方,“中苏争端”被视为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之间的斗争,而毛泽东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铁杆的斯大林主义派的代表。然而,英国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专家杰克?格雷认为,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反对者。格雷研究中国问题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英国学者都长。在格雷看来,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是一个使农民日益贫困的制度,是“竭泽而渔”。②
斯大林时期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为斯大林声称社会主义社会禁止发生冲突。而毛泽东是群众运动的主导者,“一直坚信唯有斗争才能创造进步”。在毛泽东看来,斯大林一味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苏联建立的军工联合体就是证明。此外,斯大林还“不懂得如何使短期利益为长期利益服务”。②
“中苏争端”始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随后其强度与范围逐渐增加,最终卷入了中苏两党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大跃进、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领土争端相继发生。“中苏争端”还涉及到许多问题,例如苏联对美国的“缓和”政策,要求在中国领土上为苏联建立通信和潜艇基地,核武器时代的和平共处,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边界争端等。
美国和苏联签署的《禁止核试验条约》导致中国公开断绝了同苏联的关系。“中国经过了七年艰苦的时期。七年来,他们不断提议、谈判、妥协,甚至私下进行隐秘的争吵。这才是问题所在。在这些年里,赫鲁晓夫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进行过苛刻的指责,取消了核援助并突然撤回苏联专家。”①“中苏争端”没有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而结束;相反,它进一步升级为一场热战,几乎变成了一场核对抗。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烈日涅夫曾经企图用核武器轰炸中国。②③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称,“中苏分裂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功劳”。②事实上,可以肯定地说,美国的决策者“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采取相关政策,以实现其不断扩大中苏分歧的目的。此外,美国还试图利用中苏之间出现的分歧”。②
不幸的是,“中苏争端”的悲剧性后果之一是林登?约翰逊总统决定参加越南战争。因为“对于美国领导人来说,越南战争似乎是一种测试,可以判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究竟是莫斯科较为温和的‘孟什维克主义’还是北京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会取得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