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白色恐怖(第1/4 页)
淡马锡交易市场大体分四个区域。
纺织品交易区、杂货交易区、香料交易区、珠宝首饰交易区。
市场是模仿后世的批发交易中心设立的,地皮或者免费赠送或者按地价发卖,这取决于市场繁荣程度。澎湖的地价就十分高昂,但在淡马锡,还是免费赠予。
地皮免费,房屋自建。
但建房也是有要求的,三层起步,砖石为主,表面结构禁止使用木材。
木材这玩意造价低廉,但极易发生火灾,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就难以扑灭,只能眼睁睁看着化为灰烬。
三大殿就是例子,北京城每年都有几次火灾,一烧就是一条街,惨不忍睹。
而南洋又多雨潮湿,木质房屋损毁的速度令人瞠目。
长久来看,砖石房屋的成本也未必就比木质房屋要高出多少来。
淡马锡的大基建,也催生了柔佛的采石业,马六甲的烧砖业。在马六甲,仅窑厂就有11座,烧砖烧瓦竟成为马六甲的一大支柱产业。
朱老七便衣在街道上徜徉,心中还是有些小得意的。
街道两侧楼宇各异,中式、印度、波斯、欧罗巴、本地风格皆有,混搭的就更多,颇有点大上海十里洋场的味道了。
据税司资料,落脚的各类商户已达147家,大概五成为大明人所开设,三成为南洋各国商贾,两成为包含天竺在内的西洋来客,其中就包括英国佬同尼德兰人所建设的商栈。
能够盖得起楼房,囤积货物的,自然都是豪商巨贾。一些商号的招牌看着就很眼熟,朱老七似乎在澎湖、美岸、坤甸等地也见过。
一路巡视过来,朱常瀛发现南洋的贸易模式同初入南洋时相比已经更新换代。
那时候的商船出海十分不易,路途上的危险简直比取经还要难,南洋海盗、倭寇皆视大明商船为鱼腩,死了也不知有多少人。好不容易到了港口,还要接受土酋的层层盘剥,一船货物的利润有大半要孝敬当地的封建主。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国家力量背书,斗不过本土人。
即便如此辛苦,商船能够两年内返回大明就不错了。
一则航海知识有限,航道就知道那么几条,二则船只维修养护就要几个月时间,三则那个时候的船只航速确实太慢,有时候为了一点补给也会耽搁一两个月时间。
现而今就不同了,大明商船遍地开花,早就脱离了那种冒险式经商,已经过渡到了专业分工阶段。
职业运输船队、银行、保险商行、类似于淡马锡这样的区域大市场、使经营外贸不再是海商专利,即便没有海船,大明的绸缎商人也可以将商号开设至南洋各地,景德镇的瓷器也可以摆在淡马锡精美的橱窗里供中亚、欧罗巴商人挑选。
而实话说,瀛州庞大的殖民地本身需求也极为旺盛,比如瀛州本岛人口这两年就呈爆发式增长,满大街都是光屁股娃娃。
唯一令朱老七不满意的,虽然商家的经营风险以及成本降低,但价格也跟着跳水。
这是必然的,南洋市场就这么大,不穿衣服的土着就不说了,根本没有消费能力,真正有能力消费的人口数量顶天了也就七百万人,还有开发潜力,但已经不多了。
这一点从贸易额上可以得到印证,对日贸易额是对南洋贸易额的四倍。
当然,这个数据不包含对马尼拉对尼德兰贸易,在内部统计中,将对两方贸易归类为对西洋贸易。
在商行区逛了一圈,朱老七又随意选了两条街区走了一圈,并没有什么奇遇,只感叹人类的适应能力是真强,操着河南山东口音的汉子也在湿热的南洋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活的蛮好。
好吧,朱老七逛的是船厂街,在这里生活的都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