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监督和管理。”这等于是让私营企业主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文化教育上,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国的文化多样性渐渐显露出来,传统的精英教育也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充,办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也导致知识分子阶层的进一步扩大。这为中产阶层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基础。1978年后,中国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中国大学就学率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即多受一年教育者其收入增长6%~7%),为高新技术领域中产生中产阶层提供了条件,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目前活跃在IT行业的部分精英,仅从收入上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白领”。
其次,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价值准则为支持。人们的价值态度往往决定社会分层机制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说,一种社会分层体制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适度的,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价值判断。由于当前人们主要是以收入水平来进行社会分层,因此本研究考查的是人们对收入差距的主观态度,以此来透视人们对于当前正在等级分化的社会结构的价值判断。
针对目前社会上的收入差距问题,多数人是能够接受的。他们认为市场机制的公平性就在于根据人的能力、才干来分配财富。因此那些高收入的外企职员,人们更多表现出的是羡慕、赞叹而不是愤愤不平。当然对收入差距和社会等级分化的认可程度受到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改革中获利较多的人更可能认为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社会经济状况不太好的人、改革中利益受损的群体,比如低收入的离退休人员、下岗人员等,更倾向于对收入差距表示不满,他们体验到较强烈的相对剥夺感。李春玲,同前引书,《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分层想象》。
人们对于导致收入差异的不同机制有不同的价值态度。他们认为,有知识、有技术、有本事的人获得高收入是合理的,应该鼓励的。但是,他们对因权力而获得高收入的现象则普遍认为是不合理的。然而,尽管人们对以权力获取高收入持否定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又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权力、分享权力、接近权力以期获得经济回报。这种行为与价值的背离,也是中国社会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2)
人们对当前社会经济分层现象的价值判断,主要是基于三种不同的有关社会秩序的伦理理念。第一种是传统的地位等级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高低等级、富贵贫贱之分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认为是命里注定的。第二种是“共产主义”的平等观念,认为人和人之间有社会分工的不同,但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持这种观念的人一般对当前的社会等级分化持否定态度,但是否定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种是自由主义市场观念,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持这种观念的人是市场导向改革——比如私有化、股份化、国企改革、减少政府干预、充分的自由竞争等等——的积极支持者和推进者,他们对于当前的社会经济等级分化趋势予以积极肯定。 同上引书。
尽管上述三种有关社会秩序的伦理观念,就目前来看并无高下之分。但就社会影响力来说,自由主义市场观念在当前最居优势。由于持有这种观念的人往往是政治界、经济界、知识界的青年精英分子,这种观念对各级政府的政策实施和传媒及出版物的舆论导向都可能产生实际的影响。
最后,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离不开分层机制的作用。李亚雄认为,当前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机制是“权力—市场混合机制”,李亚雄:《转型期的社会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