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頁(第1/2 页)
雍正帝要求官吏必須為官清廉,但同時也反對某些官員借清廉之名而沽名釣譽。為此,他指出:&ldo;取所當取不傷乎廉,用所當用不涉乎濫。固不可削以困民,亦不必矯激以沽譽。&rdo;
這就是說:做官的取自己應當取的錢財不能算作不廉,用自己應用當用的錢物不能算是濫用。所以,既不要剝削老百姓,也不要偽飾清廉而沽名釣譽。
在官場上,確實存在著沽名釣譽的現象。清朝曾經流行著這樣一個術語&ldo;名實兼收&rdo;。對此,雍正帝進行了入木三分地分析:&ldo;所謂名者,官爵也;所謂實者,貨財也。&rdo;他進一步指出:&ldo;今之居官者,釣譽以為名,肥家以為實,而雲名實兼收。&rdo;即:這些名實兼收的官僚,品行似乎很公道忠誠,操守看上去廉潔無私,實際上卻是善於鑽營者。他們對應盡的民生職責並不經心,專以逢迎上司為能,甚至暗通關節,私受請託,巧吞錢財,很是神通廣大。結果,既撈到了實惠,又博得了美名,可謂名利雙收。
為了有效地推行廉政,雍正帝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號召群臣提倡節儉。雍正帝素喜清淡,&ldo;御膳&rdo;常常是燒豆筋、炒豆芽等幾個簡單的素菜,外加一碗糙米飯。掉一個飯粒都要撿起來吃掉,未動的菜則回鍋熱熱下頓再吃。連李衛都感嘆皇帝太&ldo;寒磣&rdo;,雍正帝則淡淡一笑:&ldo;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何物不可求?何膳不可進?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啊!&rdo;雍正帝從未去過承德避暑山莊,也沒到江南做過巡幸活動。就算他不得不去拜謁祖陵時,都不同意在沿途安放過多的臨時設施,稍有花銷,就認為是過奢之舉。此外,他對群臣進獻的稀世珍寶也大不以為然,反倒認為:&ldo;行一利民之政,勝於獻稀世之珍也;薦一可用之才,勝於貢連城之寶也。&rdo;
雍正帝明確指出:&ldo;世人無不以奢為恥,以勤儉為美德,若諸臣以奢為尚,又何以訓民儉乎?&rdo;即:世人都反對驕奢淫逸,都把勤儉當作美德。假如群臣反過來都以奢侈為時尚,那又怎麼去教導百姓們提倡節儉呢?
應當說,雍正帝的確是一位膽識皆備、辦事雷厲風行的皇帝。他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他在位十三年,勵精圖治,在施政的各個方面實行了獨具特色的改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他堅決打擊貪污腐敗行為,力倡廉政,整飭吏治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康熙王朝後期遺留下的虛詐不實的官場弊端,為&ldo;雍正改元,政治一新&rdo;打響了第一炮,為乾隆初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嚴懲貪吏,雷厲風行
雍正帝在清查虧空的活動中查出了一大批貪官污吏。為了肅清吏治,辟一朝清廉之風,罷官、抄家,是雍正帝對貪官們採取的嚴厲懲戒措施。
雍正帝採取的罷官策略是針對所謂&ldo;留任補虧&rdo;的,這也是歷朝歷代的老辦法,即查出虧空後,勒令該官在限期內補齊。但是,有哪個貪官會從自己身上挖肉下來填補虧空呢?他們的常用手段就是加緊盤剝百姓,正所謂&ldo;不取於民,將從何出?&rdo;結果,國庫是充盈了,百姓卻大吃苦頭。雍正帝要改革,是既要國富,也要民強,不能讓貪官污吏分文不損,平民百姓加重負擔。因此,他的對策是先罷官,後索賠。凡是貪官,一經被人告發,就要革職離任,不許再像以前那樣可以留任以彌補虧空。如果已經清還完畢,尚可為官者,由吏部奏請。
雍正帝嚴厲打擊貪官方針的實行,使得被罷官的人很多。雍正三年(1725年),湖南巡撫魏廷珍上奏報稱:該省官員被參劾的已有大半,如再查出舞弊問題,將繼續糾參。雍正十年(1732年),直隸總督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