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1/2 页)
在這年秋天,多災多難的臨河大道終於在機械的轟隆聲中再次開工建設,和前兩次不同的是,這次沒有舉行任何儀式,甚至連嗅覺靈敏的新聞媒體事先一點消息都不知道,臨河的市民這樣評論:&ldo;這次興許能成,中國的很多事兒,都是生讓炒壞了。&rdo;
在這年秋天,林若誠和沈娜正式領取了結婚證,因為當天錢明軍也要離開臨河回京復命,林若誠提議,沈娜同意,邀請在臨河的同學,把送行酒和慶賀酒擺在了一起。兩人專門給劉沉送去了請帖,都想著劉沉不會來的,誰知,在酒宴開始前的最後一刻,劉沉拿著一束鮮花走了進來,一下子,所有的人都歡騰起來。
這之後的第二天,林若誠為了讓沈娜更深地了解自己,也為了參加他在家鄉捐資修建的小學落成典禮,兩人一起回了他在東陽鄉下的老家。
車輪輾著綿綿秋雨,吱吱作響。兩人沒有接受新任縣委書記寧遠的盛邀在縣城停留,而是直接到了離此幾十公里外的樂水鎮。鎮的名字和緊鄰的樂水市同名,是否市因鎮而名,有待考證。這裡是臨河和其他兩條北方省主河道的交匯點,下游出省不遠,就是中國三瀆之一的淮河了。便利的水路交通,使樂水鎮在漢代早期就成了商賈名鎮,林若誠一路上興致盎然的歷史陳述,讓沈娜不覺間心馳神往。
但一踏進樂水鎮,失望和打擊就接踵而來了,先是一開車門,一股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嘔吐,沈娜害怕掃林若誠的興,強忍住了。小鎮到處是落後破敗的景象,只有開在路邊塵土中的幾家糊辣湯和油條、包子攤在勉強著人們去聯想昔日的繁榮。一路過去,呆滯的目光向他們行著注目禮。林若誠告訴沈娜,林家昔日曾是鎮上首屈一指的富商,可惜,幾大進的房子在文革期間毀於火災之中了。他要領她看的是倖存下來的林家當年的貨場,這也是林家商號當年的主打生意之一。土改後,這裡被當成集市的牲畜交易地,1997年被林若誠重新買回來,修起了圍牆,安上了大門。替他看場的是九叔,腰幾乎快駝到了地上,看人需要很費力地從旁邊把頭勾上來。貨場面積很大,足有好幾十畝,坐西向東一排歷經風雨看上去仍很結實的倉庫,讓人可以依稀窺出當年首家商號的氣魄。
回想起當年,九叔滿臉皺紋舒展得像盛開的菊花:&ldo;林家庫房,還有碼頭,當年樂水沒比的。鎮外放馬跑一天,保准還是拉在林家的地里。&rdo;走了幾步,又勾起頭來:&ldo;是若誠又把它買了回來。本就是林家的基業,到頭來還得掏錢再買,世道。&rdo;
庫房一溜五個門,中間的門最寬最高,兩邊磚垛上鑲著石刻的對聯。
上聯:誠招天下客
下聯:譽從信中來
橫批:愧心為虧
林若誠凝視片刻,鄭重地鞠了一個躬,說:&ldo;我們林家的生意,是靠十年功夫才打磨出來的,很早祖上在這裡開貨場的時候,有個藥材商在這裡卸了一船貨,放船一走,多年杳無音信,貨一直在倉庫里壓著,擔心霉爛,還要不時讓人抬出來晾曬。這中間又遭逢戰亂,家境也一天比一天爛,親朋好友就勸祖上把藥材給賣掉。祖上好歹不答應,就一句話:東西是客的。謝世前,擔心後人起侵占之心,請人刻了這副對聯,看著鑲在門上後,才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十年後,不抱任何希望的藥材商路過,大家才知道因他粗通醫道,被土匪擄上山去在綠林中窩了這許久。從此,林家的生意紅火起來,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夕。這副石刻聯,也一直傳到今天。&rdo;
聽完故事,沈娜深深地看了林若誠一眼。
沈娜好奇地問:&ldo;若誠,開貨場,總要臨碼頭的,河在哪裡呀?&rdo;
九叔默默過去把後面一扇小門打開,蒼苔石階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