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都是为显“中道实相”而立。“脱离两极为中道”,这是佛陀“尚中”的最直观的表达,佛陀主张一切事物都不要走两极,和老子一样反对极化、趋极。《金刚经》的是××,即非××,是名××,就是为破极性而显中道,达到圆融无碍。破极性是佛法区别其它法的根本特征。《坛经》讲:“佛法是不二之法”。“二”是极性,“不二”是非极性。佛经中经常用非×非不×的公式来表达“不二”之“中道”:非常非不常、非善非不善、非大非小、非取非舍、非新非故、非净非秽、……,无起无灭、无去无来、无得无失、无能无所等来阐述非极性的本体。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佛者觉也,觉了什么?觉了“二”是极性的妄心,觉了“无二”之性是“佛性”,原来“中道”的非极性状态和属性就是佛性!简单地说,“佛性”就是非极性的实相本体,真如妙性、圆觉、如来藏等皆是非极性的属性;“道”是非极性的状态,“无极”、“朴”、“强名曰大”、“抱一”、“守中”等皆是非极性的属性;易有太极是非极性的本源,“明德”、“至诚”、“中庸”、“天命”、“中和”等皆是非极性的属性。
一切圣贤所证的心身、世界之本源皆是“不二之境”,“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所谓“本际无二相”,“我本性元自清净”。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无净、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别者,犹如幻化,无有真实”。 “如来於此起大慈悲意,欲令一切众生离于众苦。同获法身第一义乐。而彼法身是无分别离念之法,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所应得”。
《坛经》曰:“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诸人性中。”我们的自性本体原本是非极性的状态和属性,但我们“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所以,佛家的“中道”观和“尚中”最根本的是从心物一如,同源同根,归结为只唯自心自性的直入。了知众生皆具有“自性清净”的“妙明真心”,而此心本来就是无分别的平等一如的“究竟一相”,当然就是非极性的“中道”属性。依此“无二无别”、“不生不灭”、“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的“真如实相”,知一切极性有为法毕竟空无所有,这就是般若观照(“守中”)的趋“中”观念;再明悟“一切众生身中皆有如是(非极性的法身)真实微妙清净功德,而为无明(极性的观念)暗染之所覆障”,这就是“示佛知见”的“守中”开启;再知“唯有能灭虚妄识想不起念者,乃能得之”,这就指明了如何才能“入佛知见”,也就是说唯有“守中”,把握“中道”,不起极性的观念,灭除极性的心态和习惯思维,才能契入“中道实相”的非极性。这就简化为“直指涅槃妙心”,破除极性观念;反过来,破除极性观念,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直入“涅槃妙心”了。佛家“守中”、“执中”的把握“中道”无非就此操作。这一点在禅宗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宗旨中体现得极为透彻。六祖的“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作为禅宗修法的理论基础,然后直契“自性真空”,形成了上上根器的“顿悟”法门。
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到六祖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