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2/3 页)
雲霄微微蹙眉,伸手一揮,憑空造出一面巨大的水鏡,鏡中正是人間之像。自梁武帝三度捨身之後,佛教在東方廣為流傳,一度擠壓了東方道門,一向被視為正統的儒家亦有搖搖欲墜之感。雖有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二度滅佛,終究無法阻攔佛教大興之勢。而元和十四年,人間的大文學
75、佛道再爭 …
家韓愈寫了一封奏章,名曰:諫迎佛骨表。
也就是說,不久之後,唐王當迎佛骨入宮供養三日,以表向佛之心?
雲霄不知那位天庭至尊究竟有何打算,卻明了他向來不是忍氣吞聲之輩。佛教&ldo;三武之難&rdo;,多半便是他的手筆。可佛教畢竟已經大興,三清又是一片模稜兩可的態度,只說聖人不好插手晚輩之事,卻不知那位天帝要如何應對?
人教幾乎斷根,闡、截二教只剩下零零落落的弟子,三者勉強撐起了東方道門;天庭起先以神仙崇拜取代人族問道之心,本身便是一步臭棋;縱然三清脾氣再好,也不可能在東方世界淪陷之前,去幫天庭一把。對於那位陛下接下來的動作,雲霄可是有些期待。
出戲時間太久,看戲成了習慣,也就習慣挑戲了不是?
人世間,唐憲宗浩浩蕩蕩地率了車駕,親迎佛骨。民間向佛之意愈發旺盛,寺廟佛塔大肆修建,縱使尋常山野人家,亦備了佛龕香爐,老太太們手捻佛珠,一下一下地敲著木魚。她們只向佛家乞求來世的好報,默默地積攢著一世善因。
漸漸地,佛教開始被東方子民以自己固有的思維詮釋,佛教教義只留其表,骨子裡卻是各家駁雜的道。佛教在東方的氣運一絲絲衰弱下去,表面上卻依舊是一片旺盛的香火。佛祖釋迦牟尼不解,卻也只認為是東方氣運衰微,連帶佛教所得也漸漸衰弱了下去。可他佛門已幾乎遍傳了世界,他還有更大的對手要處理。至於這小小的華夏神州,暫且放下便是。
次年,憲宗皇帝薨。韓愈奏章上的&ldo;信佛皇帝皆短命&rdo;之言一語成讖,天下震服。再看《諫迎佛骨表》,字字珠璣,字字啼血,好一個洞悉福禍的臣子,好一個忠心耿耿的韓愈!
二十一年後的秋天,唐武宗詔命:天下佛寺僧尼並勒歸俗。佛家稱其為&ldo;會昌之難&rdo;,意為佛門在東土的最大一場劫難。僧尼還俗,香火不復,流傳民間的小乘佛教因不帶上乘道法,漸漸為鄉野黎民所曲解,同化為東土自己的佛教。
天庭之上昊天只覺揚眉吐氣,未免又動了別樣心思。他託夢於後世帝王,又頻頻顯聖,令得後世自稱受命於天的帝王嘆服不已。宋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尊昊天上帝為&ldo;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rdo;,生生將&ldo;開天&rdo;之名安在了昊天身上,民間向佛之心減退,漸漸拜起玉帝來;百年後的宋徽宗政和六年,昊天又被皇帝尊為&ldo;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上帝&rdo;。雖說只有&ldo;大天帝&rdo;與&ldo;上帝&rdo;之差,卻著實將玉帝之位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從此,人間尊玉皇大帝為東方天庭神權最高的天神,三清雖有法力,卻無神職
75、佛道再爭 …
,排位於玉皇大帝之下。人間界皆認定玉帝統御三界(天、人、冥)、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卵、濕、化)、六道(即六道輪迴),成為了天地間第一大神。
而先前的佛門崇拜,則雜糅在了玉皇大帝統御之下的道家崇拜之中。
看罷好戲,雲霄收了水鏡,卻在詫異三清為何要忍下這口氣去。不過西方教二位聖人如今已和死去沒有兩樣,三清大約也不願過多插手後世之事,平白落得天道懲罰。昊天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