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的家庭生活结束了,他将要跨进社会的门坎了。在江那边的烟波迷蒙处,留下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而在大江的这一边,他就要开始自己的青年时代了。
经过一个星期的旅程,他来到了古老的南京城。
踏进南京的时刻,正是震动中国的戊戌变法的前夜。再过一个多月,即6月11日,光绪皇帝就要下诏“明定国是”,开始维新运动了。
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们更放肆地吞食中国的河山,台湾、澎湖、旅大相继被掠走。1897年底,德国舰队又强占胶州湾,这一新的陆沉之耻,震撼了大清帝国的朝野。康有为就在这个时候第五次上书。他沉痛地写道,如不变法,将要国破家亡。光绪皇帝随即也向慈禧痛哭陈词,说他不愿当亡国之君,慈禧太后无言以对。于是,光绪下令让康有为统筹新政。1898年初,康有为第六次上书,提出定国是、征贤才、定宪法三大政治纲领。鲁迅到南京时,正是整个受伤的民族在寻找新的出路的动荡年月。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异地的追寻(2)
鲁迅乘坐的轮船在下关码头上停泊,这时,他心中跃动着希望。他贪婪地看着这个古旧的大都市,奔流不息的东去的大江里,忧郁的波浪拍击着堤岸,吼叫着,用力地冲刷着那乌黑的、布满着绿苔的码头。在浮动着泡沫的江面上,停泊着几艘外国军舰,另有几艘外国货轮正在江上穿梭,其中一艘突然发出一声汽笛的怪响,得意地从船尾鼓起—叠叠白色的浪花。
鲁迅不想多看这一切,他匆匆走上码头,只见衣衫褴褛的码头工人们正淌着大颗大颗的汗珠在搬运货物。在忙碌的人群后面,有几家引人注目的洋货店,那里排着“摩尔登糖”和各种洋货。鲁迅匆匆离开码头,走上一个长长的高坡,这就是仪凤门。门的左边是狮子山,上边设有炮台,驻守的清兵在山下看守,中国人不得走近,只允许洋人去“游览”,从江边到仪凤门下,仿佛都是洋人的世界,鲁迅感到一种莫名的愁闷。
过了仪凤门,鲁迅便看到自己将要在这里生活的江南水师学堂了。他的追求将从这里出发,于是,他轻轻地抬起头仔细地看了看这个海军学堂。学堂比他原先所料想的要糟得多,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物,只有一排低矮的陈旧的平房,四周还丛生着不知名的杂草,一根二十多丈高的桅杆和一个不知有多高的烟囱,矗立在地上,这就是学堂的标志。
这所衙门式的官办学堂,是洋务派为了训练水兵而建立的。当时清政府认为英国的海军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因此聘请了几个英国的下级军官当教员,并且一星期有四天的英语课。鲁迅所以会在广阔的中国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他的一个名叫椒生的叔祖,在这里当管轮班的监督。监督是州县一级的官吏。鲁迅一到南京,就先借住在这个叔祖家。鲁迅称周椒生为庆爷爷。庆爷爷中过举,在周氏家族中称得上是个重要人物。那个骂鲁瑞放脚是想嫁给洋鬼子的“金鱼”,就是他的儿子。这父子二人都是视改革为荒唐事的顽固党。周椒生平时爱穿上面三分之二是白洋布、下面三分之一是湖色绸的“接衫”,长长的两色绸衫,肥肥的袖子,是忠于传统的大清官吏的打扮。他是道教信徒,每天早上都要去净室里跪诵几遍《太上感应篇》。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与仁慈,他还特地雇了一个人,整天挑一副写着“敬惜字纸”的竹篓,沿街拣着字纸。这个工人还替周椒生上街买螺蛳,然后又去放生。每天晚上,庆爷爷都要自省,记功过格,然后才坦然睡下。鲁迅到这个大都市里寻找别样的人们,遇到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这个做官的叔祖。这位叔祖,自己在水师学堂里当官,却对这种洋务学堂极为蔑视,他觉得自己的本家侄孙,竟穷酸到付不起学费,未能走科举的光宗耀祖的正路,而到这里来准备当一名摇旗呐喊的水兵,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