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第2/3 页)
皮&rdo;‐‐人的無聊竟至於此。
以胖小孩&ldo;帶著睡意&rdo;的叫賣開始,又以胖小孩&ldo;瞌睡地叫喊&rdo;結束,剛才發生的一切不過是一個小插曲,生活又恢復常態:永是那樣沉悶、懶散與百無聊賴。
現在我們可以做一點小結:小說中所有的人只有一個動作:&ldo;看&rdo;;他們之間只有一個關係:一面&ldo;看別人&rdo;,一面&ldo;被別人看&rdo;,由此而形成一個&ldo;看\被看&rdo;的模式。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里,曾有過一個重要的概括:&ldo;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的戲劇的看客。&rdo;〔8〕中國人在生活中不但自己做戲,演給別人看,而且把別人的所作所為都當作戲來看。看戲(看別人)和演戲(被別人看)就成了中國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關係。‐‐所謂&ldo;示眾&rdo;所隱喻的正是這樣一種生存狀態:每天每刻,都處在被&ldo;眾目睽睽&rdo;地&ldo;看&rdo;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時時&ldo;窺視&rdo;他人。
《示眾》還揭示了人與人關係中的另一方面:總是在互相&ldo;堵&rdo;、&ldo;擋&rdo;、&ldo;塞&rdo;著,擠壓著他人的生存空間;於是就引起無休止的爭鬥:&ldo;打&rdo;著,&ldo;沖&rdo;著,&ldo;撞&rdo;著,等等。
這樣,沒有情節,也沒有人物姓名的《示眾》,卻蘊涵著如此深廣的寓意,就具有了多方面的生長點,甚至可以把魯迅《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里的許多小說都看做是《示眾》的生發和展開,從而構成一個系列,如《吶喊》里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明天》、《頭髮的故事》、《阿q正傳》,《彷徨》里的《祝福》、《長明燈》,《故事新編》里的《理水》、《鑄劍》、《採薇》等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示眾》看做是魯迅小說的一個&ldo;綱&rdo;來讀。
在細讀的過程中,我們除了感到整篇小說豐厚的&ldo;象徵性&rdo;,同時也會感到其細節的生動與豐富,有極強的&ldo;具象性&rdo;與&ldo;可感性&rdo;。前引那篇最早的評論文章即舉&ldo;許多狗都拖出舌頭來,連樹上的老烏鴉也張著嘴喘氣&rdo;為例,極力讚揚魯迅的描寫的藝術力量:&ldo;如鐵筆畫在岩壁上。&rdo;〔9〕魯迅曾經盛讚俄國作家安特來夫的小說&ldo;使象徵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相調和&rdo;。〔10〕其實他的《示眾》也是這樣的作品。我覺得他的這一實驗特別是為短篇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我們知道,短篇小說寫作最大的困難之處(也是最有魅力之處)就在於如何在&ldo;有限&rdo;中表現&ldo;無限&rdo;。記得當代短篇小說家汪曾祺、林斤瀾都說過,要用&ldo;減法&rdo;去寫短篇小說。《示眾》連情節、人物性格、景物描寫與心理描寫都&ldo;減&rdo;去了,只剩下寥寥幾筆,但卻騰出空間,關節點做幾處細描,讓讀者銘記不忘,更留下空白,借象徵暗示,引起讀者聯想,用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與想像去補充、發揮、再創造,取得&ldo;以一當十&rdo;的效果。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