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部分(第2/5 页)
兑的办不下去,他才好趁虚而入,攫取官报开衙的政治利益放眼朝廷里,大小官员上千,真正的正印堂上官也就二十来个
对这个传言,李大人只觉可笑之极真理报前任总裁官石祭酒是自愧无能主动辞职的,然后他李佑才接了烂摊,这难道也是他李佑能控制的吗?
无论如何在国监下属里面办官报,只能是不伦不类的权宜之计,分离出来才是正道,如果能办得下去的话
不过道理虽是这个道理但谁都明白清楚,能真办成才是本事,天下之事莫不如此李佑在朝廷名声响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是个善于办成事的人,也是善于让别人办不成事的人
闲话不,却说内阁大佬们看过李佑的奏疏,都很心知肚明,这是李佑开出价码了单独开衙的价码并不算什么,但这份奏疏却很刺眼!
其实对阁老们而言,李佑顶天也就是个正五品名头花样怎么换归根结底还是正五品,无论他在国监办报,还是另开个衙门办报,区别真不大以人臣之极阁老们的眼光,并不在意这其中小小的差异大象会在乎地上的蚂蚁是什么体位么?
但这份奏疏刺眼的地方在于,李佑奏请建“宣院”,而不是“宣监”,这里面的区别可大了!
一般泛指的朝廷衙门是除去内廷禁直机构如詹事府、尚宝司和五军都督府之外的主要外朝官衙门,分别以部、院、寺、监四种称呼命名
以前有六部、五寺、三监、三院,高宗时增加了军器监,江湖人称十八罗汉总而言之,部是管事的,院是看热闹的寺是办事的,监是杂的
这些衙门里,最核心的六部是固化的,吏户礼兵刑工的分工上溯起来可以追到周礼,所以是万年不变,不可能增加到七部八部
太常寺、光禄寺等五寺这些名也都有来历有据可依有史可考,可以删减,但也不好随意增加史上没有的名
所以想要新建衙门的,只有在院和监两种相对比较灵活的类别上主意但院和监又有所不同,院的地位比较清高,监的地位比较卑下
一看就知道,言官大本营都察院、未来宰辅养望之地翰林院那是什么衙门,穷酸生聚集的国监、作用只有算命的钦天监、豢养禽兽和种菜的上林苑监又是什么衙门?
所以李大人奏疏上请求建“宣院”而不是“宣监”,才会让内阁诸公感到刺眼,带院的衙门是那么好开的吗?而且院和监还有点区别是,监一般由六部之一管着,李佑想建一个院为名的衙门,是算独立于世不服管教么?
在票拟时,内阁并没有同意李佑的奏疏,直接拟为“朝议之”意思就是对李佑的开价先不否决也不通过,要在朝议上讨价还价
转眼就到下次朝会日,大朝结束后在华殿朝议政务,李佑奉命上殿参加景和天安居宝座,官拜过后开始议事
旁边太监却先将李佑的奏疏了一遍,主要内容是:其一,将国监办报厅从国监分离出去,更名为宣院,为正五品衙门内设院使、院判等官员,并设立办报厅、检阅厅、司务厅等若干衙署
其二,宣院主要职责是两项,一是筹办朝廷官报,二是督查报行,谨防妖言惑众
其三,继续以真理报为朝廷官报大学士及九卿各有专栏,来必刊;三品以上及翰林、科道来经过选编后刊登;三品以下除非特例,非经院使特批一般不发
殿中群臣心中暗暗感叹,李佑真能折腾也真敢折腾,至于能否成功,看不准,真看不准此后群臣纷纷陷入沉思,这奏疏里行间很值得玩味的
第一个发言的却是礼部白侍郎,“报纸之事,与治国没甚关系,不办也罢,何必多此一举再开新衙?本朝数年,之前也未曾见有过什么真理报宣院,此奏疏纯属李大人异想天开,又何须议论”
不过白侍郎说完后,却不见有一个人附和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