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页)
這一番話,令崔向頓時肅然起敬,對崔居不得不刮目相看。
沒想到出身富貴之家的他,不但對現今佛教看得如此透徹,而且還不墮其志,有志於尋一處清靜之地出家,令人不可小瞧!
想起平常崔居嘻嘻哈哈沒有正形的樣子,卻也有別樣的心思,崔向心中感慨,果真是人不可貌相,誰能料到看似最沒有心思之人,卻有著如此深深的心事。
&ldo;九郎所言極是,天下寺廟眾多,其中不乏混跡於僧人之中的營營役役之輩,非為出家濟世度人,實為一已之私,或為穿衣吃飯,或為名利供養,不過好在真正的高僧大德也隱身於混亂之中,佛教精髓仍在,倒也不必過於執念……說來百丈寺,倒還真是一處淨土。&rdo;
崔向侃侃而談,將心中想法如實說出。
他後世也是好佛之人,多與高僧學禪,來到唐朝,又與百丈寺比鄰。雖然平常學業繁重,不過一有空閒還是會靜下心來看一些佛經。
別看崔居年年輕輕,志向倒是很高,還能對現今僧人之中魚目混珠的現象有獨到的見解,也算難得。崔向暗暗讚嘆,單從發心上來進,富貴之家衣食無憂之人出家,和貧寒人家為了穿衣吃飯而出家,只在心性和境界之上就差了十萬八千里,雖然不敢說日後誰的成就更大,但至少如崔居者,起點高了許多。舍富貴榮華而出家,本身就是常人難做之事,不由得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百丈寺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到會昌年間已有七十餘年。初時是由新吳一名名為甘貞的鄉紳創建,當時名為&ldo;鄉導庵&rdo;。後延請到大智禪師懷海在此住持修行,遂改名為&ldo;百丈寺&rdo;。
佛教禪宗自達摩首創以來,到唐朝時達到頂峰,因為出家人眾多,魚目混珠,不免出現了有戒不守、有律不循等爭端,甚至還出現過爭當法嗣,爭奪袈裟等醜聞。從前的清規戒律已起不到制約規範的作用。懷海禪師到達百丈寺後,對此現象深感不安,他多年勤研佛經,探究禪理,終於在百丈寺為禪宗另立一種規式,他采尋大小戒律,綜合儒家禮儀,撰寫了&ldo;詔天下僧悉依此而行&rdo;的《禪門規式》,又稱&ldo;百丈清規&rdo;。從此百丈寺聲名大振,香火極盛,有&ldo;三寺五廟四十八庵&rdo;之說。
正是因為懷海大師的&ldo;百丈清規&rdo;的建立,百丈寺的僧人,都嚴格遵守&ldo;一日不作,一日不食&rdo;的佛規,而且百丈寺的寺規要求僧人必須事事親為,親身耕種,每天必須下地耕作,不耕者不許吃飯,懷海大師以身作則,年近八旬時仍然下地勞作。弟子唯恐他累壞身體,偷偷將他的鋤頭藏起,結果懷海大師便不再進食。弟子們無奈之下,只好讓他下地勞作。
正是因為懷海大師的高風亮節,傳承到今日,百丈寺依然是戒律森嚴,對出家僧人要求甚嚴,非真正為求佛法和濟世度人而出家者,沒有真才實學者,百丈寺一律不收。所以與現今許多大寺廟動輒幾百甚至上千僧人相比,百丈寺不過區區百餘名僧人,而且一直自耕自食,並不收受善男信女捐獻的田地。
崔向將百丈寺的情況詳盡地說給崔居,崔居只喜得躍躍欲試,直想馬上動身出發前往新吳,卻被崔向勸住:&ldo;先去文淵閣將崔安勸回,然後再去龍興寺一觀,如何?&rdo;
崔居知道去百丈寺只是想一想罷了,真要不顧一切前去,父親知道後,非得打斷他的腿不可。龍興寺就龍興寺罷,說不定也有高僧在內。再說,崔向談論佛學起來頭頭是道,看樣子也是喜愛佛學之人,有他同行,也算大幸。
崔居想著,一抬頭,喜道:&ldo;文淵閣到了。&rdo;
第二十八章 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