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页)
面對著這樣的局面(願列寧在天之靈安息,我們但願連列寧也沒有充分認識到情況的全部含義),他決定暫時讓農民安靜地耕作他們新獲得的土地,然後首先爭取俄國境內工商業家的合作,其次爭取外部世界各國政府的合作,以便通過貿易、工業企業和貸款等形式從他們那裡取得物資援助。因此就產生了新經濟政策,這件事使許多真誠的俄國社會主義者痛心疾首,也使1
他們的全世界敵人過早地高興了一陣。從國內說,全局形勢的關鍵在於農民的態度。農民仍占總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文盲,剛剛擺脫了農奴狀態,因饑荒和戰爭而已經精疲力竭。他們對革命(這場革命最終取決於他們)之所以感興趣,只是由於他們認為革命意味著結束戰爭並把土地分配給他們。他們支持列寧,因為列寧答應把他們的夢想變成現實,他並且遵守諾言;可是列寧為了結束戰爭而簽訂的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約,卻讓出了一大片俄國的糧倉,至於讓農民取得土地這件事,他也完全知道,要不了多久他還得把土地歸併給國家。由於打敗了德國,俄國在鳥克蘭的地仇已得到改善;但和約在原來沙皇之鷹翱翔的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獨立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和芬蘭,因而把俄國人多少世紀來含辛茹苦、耐心等待而求得的波羅的海海岸線又從俄國人手裡奪走了。比這更為重要的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大片操俄語的地區又讓給了波蘭人。這些西部土地在俄國人看來是蘇聯不可分割的國土,因此收復這部分土地不能說是他們對外政策的一項,倒可以說是他們保衛基地方案的組成部分。由波蘭人擁有這些土地,意味著波蘭人和俄國人之間的敵對繼續處於惡化狀態,井成為波蘭人對希特勒1又見下文,原著第416‐419頁。
德國採取曖昧態度的主要原因,不然的話,波蘭人可以無所顧慮地用冷靜的頭腦處理對德問題而不至於三心二意了。因此,波蘭和俄國於1921年3月18 日簽訂的里加條約1很可能讓希特勒獲得了人們當時還夢想不到的特殊利益。這一條約的不幸後果成了希特勒手中最大的一張王牌,憑著這張王牌,他施展花招的自由就大大增加,而且一直施展到1939年3月15日,從而導致反納粹國家陷於毀滅性的混亂,它們企圖拼湊一個有效的聯合不但為時已晚,而且徒成笑柄。當希特勒於1939年8月23日最終打出這張王牌時,險些兒讓他贏得了對全世界的統治。
但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早期,蘇聯政府非但談不上收復失地,而且顯然正在陷入困境,連他們已擁有的都難以保全。在高加索和仍由蘇聯保留的鳥克蘭部分都在鬧脫離主義運動,然而全聯盟的恢復恰恰首先有賴於巴庫油田以及蘇聯烏克蘭的領土與礦產。農民們仍然保持著他們的土地。
可以想像,這對任何政府都是難以對付的,哪怕它的基礎非常穩固。然而作為救命稻草,布爾什維克還要以傳播全世界革命為自己應負的歷史使命。此事由季諾維也夫專門負責。他和一切部門的優秀首腦一樣,把他主管部門的事務‐‐即共產國際‐‐凌駕於一切其他考慮之上。他寄最大希望於1
德國,其時德國仍處於戰敗帶來的第一陣衝擊的苦海中,顯得蘊藏著許多在卡爾?馬克思看來是一場成功的無產階級革命所必不可少的因素。
大體說來,這就是列寧假使不在1924年去世就得由他解決的局面。斯大體出於他自己最清楚的理由,竭力解決了這個問題,可這麼一來贏得的卻並不是老布爾什維克們給他以應得的感激,而是敵視。史達林根據他的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建成的說法,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宣稱他的認識是,在未來的一個無限時期內,俄國所需要6的是又一個伊凡雷帝,又一個彼得大帝。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