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第1/2 页)
1936年,即緬甸從印度分治生效之前不久,緬甸根據新憲法舉行了第一次選舉。選舉結束後由&ldo;貧民黨&rdo;領袖巴莫博士組閣,他建立的是一個不穩定的聯合內閣。它在歐洲人集團的幫助下,在1937年和1938年整整兩年期間占有內閣的多數。1939年,巴莫政府就倒台了,原因是歐洲人集團不滿意內閣對1938年緬甸人‐穆斯林騷亂的處置措施,對德欽黨接著煽動的產業工人的動亂也不滿,所以撤銷了它對巴莫政府的支持。巴莫政府以及其後兩屆政府的口號是&ldo;自由&rdo;和&ldo;緬甸化&rdo;,但是巴莫博士一直感到自己的實力不足,時時受到他所依賴的歐洲人集團的掣時。由吳布領導的新的聯合內閣執政了一個短暫時期也垮台了,部分原因是它太樂意支持英國人作戰,部分原因是耍陰謀的結果。於是又組成了另一個聯合內閣,領導人是&ldo;愛國黨&r;領袖吳蘇,其人熱情奔放,才能出眾。他的政策的基調是要求完全獨立,並以此為共同作戰的代價。吳蘇不久便開始感到自己在新憲法之下的力量了,他建立起一支私人軍隊,並在樹立獨裁政權道路上順利前進,這時他訪問英國,親自去堅決要求立即給予自治領地位。他在英國並未如願,因而首途日本,以便看看在那兒能否有所收穫。但正當他在赴日途中,戰爭爆發了,他於是折回緬甸,英國政府因他同新的敵人勾結即予以逮捕並扣押。吳蘇的位置改由吳包吞接任。當日本發動的戰爭顯然迫在眉睫時,緬甸內閣已放棄了乘英國之危而從中漁利的打算,雖說為時過晚,但確是老老實實地企圖調動緬甸輿論團結在盟國的事業一邊。
當緬甸還是印度的一個省份的時候,它是靠印軍保衛的。但印度軍隊向來只照顧西北方,所以緬甸在軍事76上仍是一泓死水。在同印度分治以後,一支獨立的緬甸軍隊才著手創建,但死水是流不快的,國家資源有限,離英國陸軍部(分治以後這支新軍是劃歸英國陸軍部管轄的)又遠,加之該部對緬甸的建軍也無興趣,這一切都限制了緬甸軍隊的建設速度。至於同日本作戰,直到最後還認為是始料所不及的。人們認為,這場未必會有的戰爭即便爆發,在日本攻下固若金湯的新加坡之前,決不可能入侵緬甸。據說日本無力攻克新加坡,至少是無力迅速占有它。如果日本在未取得新加坡的時候竟然企圖入侵緬甸,那未,據說高山密林便是天然的防禦工事,而緬甸的小小軍隊就足以承擔此項保衛工作。因此,很少或竟沒有為戰爭作準備,更談不上為日後在緬甸展開的那種作戰規模的戰爭作準備了。但是,即便當局比較敏銳地覺察到了行將發生的事情,簽於當時英國的力量要應付中東和其他各地的許多要求,是否還有餘力抽出來用之於緬甸,這也很成問題。緬甸的毫無準備只是英國不作戰爭準備的總帳之一而已。
第三節 東南亞維克托?珀塞爾 (一)暹羅1
至今(1951年)仍在統治泰國的曼谷王朝的開國君主於1782年登上暹羅王位,此後一百五十年間幾乎是久享昇平,專制統治一般也還算仁慈。在國王朱拉隆功(1868‐1910年)統治時期,有了一些進步措施,使暹羅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他放棄了古老的封建制度,設立了文官制度,廢除了奴隸制,修改了司法制度,並停止執行包稅制。許多暹羅人前往國外留學,其中包括王室子弟。在國王朱拉隆功的繼任者們的統治下,改革繼續進行,不過步伐有所放慢。但君主政體終究是一種專制主義,這類政權通常存在種種弊端,寵臣擅權即是其一。在瓦其拉烏國王(即拉瑪六世,1910‐1925年)統治期間,寵用親信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以致引起曾在國外留學的低級官員的不滿。巴恰提波國王(1925‐1935年)在經濟蕭條時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