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5 页)
回清王府,直接到了何进府中,与何进商量着太子之位。何进是屠夫出身,哪有什么见识,听得刘协死后,他是弹冠相庆,认为太子之位非刘辩莫属了。可听得刘辩一番话后,也甚是忧心。
何进只得派家丁去寻袁逢,共同商议。他心中也是知道,这袁家乃名门望族,四世三公,门人弟子遍及天下,只要寻得袁家支持,刘辩的太子之位就坐稳八九分了。这袁家本来就是支持刘辩,只不过在刘协当上太子后,转而去支持刘协了。不过如今刘协身死,只要拉拢一番,不愁袁家不支持。
袁逢接到何进邀请后,就明白何进到底为何事,连忙叫来弟弟袁隗,一起来到何进府。见到刘辩,袁逢和袁隗也是吃了一惊,听得刘辩一番话后,袁逢和袁隗联想到今日丧礼上的情景,也是知道太子之事应当早日谋划,否则迟则生变。
一番商议后,袁逢和袁隗都决定明日早朝就奏表,请立太子。
第二日早朝,袁逢请立刘辩为储君,镇压国运,士人们纷纷附和,一时朝堂上都是支持刘辩的声音。
刘宏坐在龙椅上,很是忧心,又想起身死国灭的情景。刘协的身死,对他的打击很大。刚刚册立刘协不久,刘协就身死,刘宏已经把这看成上天的警示了,这也让刘宏更加相信司马曜的话语,大汉王朝危已。
如今又有朝臣请立刘辩为太子,焉知刘辩不会因此死去。当然这些并不能宣之于口,否则人心动荡,国事更加艰难。
刘宏对册立太子这件事很是迟疑。他只有两个儿子,刘协和刘辩,如今刘协已经死去,万万不能再让刘辩处于险境。
既然不想立刘辩为太子,那就拖着,以后再说。
刘宏道:
“储君一事,朕还要思索一番,现在还不急。”
袁逢和袁隗着急了,心中都是想到,不立刘辩,难道皇上还想立刘潜?前次他们袁家就是支持刘辩,但最后太子之位落到刘协身上,已经让他们袁家大失脸面,如果这次他们支持刘辩还不成功,怕他们袁家会声望大跌。
为家族计,袁逢道:
“皇上,如今太子新逝,玉王刘潜不便留在京都,还请皇上早日赐予封地。”
袁逢这话一出,袁隗也是反应过来,既然不能让皇上册立储君,那就把唯一的皇位竞争者踢得远远的,这玉王刘潜虽然聪慧,但年纪尚小,一旦让他远离朝堂,凭他袁家的势力,要想再回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袁隗心里很是佩服他这个哥哥,转眼间就想出如此好的方法,釜底抽薪。袁隗跟着说道:“皇上,臣也以为袁大人所言甚是。”
袁家兄弟都是要将刘潜请出京城,其他朝臣也是明白过来。一些正直朝臣却有些不忍,太子刘协尸骨未寒,就将玉王母子变相驱逐出京城。但袁逢所言是按朝廷法度来,封王的皇室子弟不能长留京城。
司马曜虽然有心说上几句,但他身为太史公,不便参与政事,而且他的孙女还是刘潜未来王妃,为避嫌,就更加不能开口了。
王允已经用义女和刘潜沾亲带故,当然不想刘潜被驱逐出京城,他知道,一旦刘潜出了京城,恐怕就再也不会有机会得到太子之位。王允心中不甘,就是想出言反对袁逢。
但袁家门生遍及朝堂,转眼间都是支持袁逢的声音,王允一看,就知道自己没戏了,人微言轻,一旦他现在反对袁逢,说不定他也要被丢出京城。抹了把汗,王允只得在心中叹了一口气,偃旗息鼓。
刘宏也不能反对袁逢的这个建议,虽然他对那个很是聪慧的皇孙刘潜很是满意,甚至是誉为皇室的千里驹,但祖制不可废,封王的皇室子孙不得逗留京都。
当初刘协被他立为太子,玉王封号和封地依祖制都被收回,玉王封号被刘潜继承,但封地还没继承,只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