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3 页)
但魯迅所提出的問題是:&ldo;未有天才之前&rdo;。‐‐我們不能簡單地說,魯迅是針對胡適而言的,而且魯迅也沒有否認&ldo;天才&rdo;本身;但他確實提出了與胡適不同的思路,他強調‐‐
不但天才,還有使天才得以生長的民眾。
天才並不是自生自長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產生,長育出來的,所以沒有這種民眾,就沒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崙非有好兵不可一樣。
魯迅對民眾的&ldo;泥土&rdo;作用的重視,與我們前文所講的&ldo;到民間去&rdo;的思想,以及在第十三講所論及的魯迅的平民立場與自我定位都是相一致的:魯迅的眼光始終是&ldo;向下&rdo;的。
我們在這裡要著重討論的,是魯迅對青年的期待‐‐
就是在座的諸君,料來也十之九願有天才的產生罷,然而情形是這樣,不但產生天才難,單是有培養天才的泥土也難。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賦的;獨有這培養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還切近;否則,縱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為沒有泥土,不能發達,要像一碟子綠豆芽。
這裡也貫穿著一種&ldo;泥土教育&rdo;意識:強調&ldo;大家都可以做&rdo;,而不是有&ldo;天賦&rdo;的少數人才能做的;強調&ldo;切近&rdo;的人生選擇,而不是高遠的難以實現的目標;強調與作為&ldo;泥土&rdo;的普通民眾的親近與血肉聯繫,而且自己也要做&ldo;泥土&rdo;。
由此形成了所謂&ldo;泥土&rdo;精神。魯迅說了兩條,一要&ldo;擴大了精神,就是收納新潮,脫離舊套,能夠容納,了解那將來產生的天才&rdo;。‐‐這是新時代的泥土,是為新的時代精神所滲透的,因而能夠成為真正的社會改革的基礎。其次,&ldo;又要不怕做小事業,就是能創作的自然是創作,否則翻譯,介紹,欣賞,讀,看,消閒都可以&rdo;。‐‐這裡顯示的&ldo;不怕做小事業&rdo;的堅實、堅韌,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精神,是典型的魯迅精神,也是魯迅在以後的著作、通信中,一再強調的,不妨再抄錄一些‐‐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ldo;正史&rdo;,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39〕
未名社的同人,實在並沒有什麼雄心和大志,但是,願意切切實實的,點點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卻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幹就是素園。〔40〕
是的,但素園卻並非天才,也非豪傑,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於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築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41〕
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鬥者,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42〕
直到離世前魯迅還在給一位年輕作家的信中寫道‐‐
中國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這種工人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