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第2/2 页)
,挑成堆,按工分分給社員們,體現多勞多得的原則。
人們能拾的,只有溝壑、道邊兒、閒散地上的蒿草、小雜樹。人人都拾柴,地里的柴草拾一點兒少一點兒,不長時間,拾柴就成了難題。
老人和孩子跑不動,就用鐮刀砍路邊的草茬子,用筢子摟樹底下的落葉,背回家當柴燒。
臘梅深知拾柴火的艱辛。前世家裡沒柴燒,王曉華一大早就扛著筢子、背著簍筐去摟柴。那天天氣特別冷,地上下了一層霜。由於有霜凍,地上的草葉比較容易摟下來。
王曉華摟啊摟,摟啊摟,在溝邊上摟了一堆又一堆,裝了滿滿一簍筐,壓得仄愣仄愣地背回家,在庭院裡攤了厚厚一片。
中午放學後,再看那柴草,卻成了博博一層,柴草下面的土地濕漉漉的。
原來,由於這天氣溫低,柴草上面被裹了一層厚厚的霜雪,體積比原來大了兩、三倍。太陽把霜雪曬化以後,柴草恢復了原來的模樣,一大簍筐裝不滿一小筐頭頭兒。
這世里絕不讓王曉華再像前世的自己,去摟被霜雪裹了的草葉。
但拾柴火是免不了的,因為這個時期農村一律燒柴火做飯。過日子離不開柴米油鹽,柴是第一位。
要想不摟草葉,必須備下足夠的燒柴。
其實,前世現代的柴火有的是。那裡的人們做飯不燒柴火,條件好的用電、用煤氣,條件最次的,也用蜂窩煤爐子。
能還田的秸稈兒都還田,不能還田的如棉花柴、芝麻稈,人們又懶得往回弄,在地里的葫蘆溝里、道邊兒上,扔的到處都是。
尤其是大面積種棉花的承包農戶,棉柴都沒處除消。拔了以後,地里堆的一溜一溜的。為了騰地,得花錢僱人往外運。誰要是有用項無償弄走了,高興的棉農不要不要滴!
臘梅在棉柴上動了心思。
說來也巧,現實中十一隊的春留地(留著明年播春作物的土地),正好是前世現代的棉田。而且棉田面積遠遠大於春留地。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