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3 页)
明子娘心思活,馬上讓爹去供銷社買大紅紙。買回來之後,讓爺爺在大紅紙上寫上三忠於。然後把大紅紙在牆上貼好,上面貼好了,捲起來,用繩子固定好,隨時可以放下來擋住祖譜。
小哥一天到晚在外面瘋,正好可以放風兒,如果見到有外人進屯子,就回家來報信兒,把家譜摘下來,放下三忠於就可以了。
小哥幹這個活兒,那就太容易了,沒有比他們一幫半大孩子更好的眼線了。
堅持了兩天,還真沒人來高官屯檢察。
初二天剛黑下來,早早的就送了神兒。
全家的心才算是放下了。
這事兒鬧得,祖宗都跟著不安生。
雞年就是在這種慌亂但也富足的日子中開始的。
農村的生活是很有規律的,什麼時間該幹什麼活兒,什麼莊稼該什麼時候種,每一步都是按部就班了。
人浮其事,說的就是這年頭兒人們的狀態,出工不出力成為普遍現象,前一年,明子爹回家還會時不時的報怨,都不好好幹活兒,糟踐東西,今年,也沒了報怨,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何況他又不是隊長,只是個普通的車老闆,一個趕車的而已。他也終於學會了,空閒時間,儘可能的把隊裡的車馬趕回家來干自家的活兒。
去年因為明子的要求,家裡種的地瓜掙了錢,今年,爹決定,再多種上一些。在自留地里留了得有一畝地栽地瓜。
雖然只是非常非常小程度的改善了一下家裡的生活質量,但是地瓜事件給了明子信心。相信自己還是能做點兒什麼的。在跟著宋知青學習的時候,她也會問一些關於農作物生長周期的問題。
宋知青來屯子裡兩年了,一直也沒回過家,人們只知道他老家是關中的,父母在城裡上班,別的人家也沒說過,也沒人好事兒沒要刨根問底的。算起來,跟周圍好多闖關東過來的人家,幾十年前,也算是老鄉了。這人,年紀不大,但是知識量不小,天文地理的,什麼都知道一些。明子猜測,他的家裡應該有文化人,沒有那個文化氛圍的話,孩子很難培養得這麼博學。
明子跟著宋知青,確實學習了不少東西,前世她的父母屬於暴發戶那一類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做小生意起家的,她家可沒什麼文化底蘊,要不她怎麼做寫手也那麼撲街呢!底子薄啊,沒啥文采,全靠腦洞瞎掰,大白話上陣,能不撲嘛。再看看人家,那說話辦事,都是有理有據有出處的。這才叫底蘊嘛!學不會全部,學上一兩成,也夠她後半輩子受用了。反正,這輩子,她又沒打算再做文字工作了。
在宋知青處學到的知識,再結合平時給爺爺和爹娘聊天時獲得的經驗知識和上輩子的知識儲備,明子心裡有了新的想法,已經想得差不多了。就是關於經濟作物的。這時候人們種地,幾乎所有的作物都是一季,東北的氣溫也就只能種一季。土地利用率很低,有些作物的生長周期短,其實可以在一塊土地上種兩種作物的,但是人們好像還都沒有意識到。
早種早收的,收過了,地就在那兒荒著了。晚種晚收的,前面的時間地就放在那兒等著。
比如毛蔥和大蒜,明子已經問明白了,農曆三月初就能種了,五月末就可以收。而白菜蘿蔔呢,五月初才種,要八月才收。中間只有一個月的時間是重合的。明子也問過爹,這幾種作特種一起,會不會有衝突,證實是不會的。那麼,如果五月初的時候,把白菜蘿蔔的種子種在毛蔥大蒜的地隴溝里,蔥蒜收穫之後,白菜蘿蔔才剛長出來不久,也不耽誤長。不是正好?這跟正家玉米地里,鋤草的時候如果不小心把玉米苗給鏟了,過後再補種上葵花,打個時間差,算是差不多的道理吧?
明子的想法並沒有到這麼具體,還要再稍微模糊一點,沒辦法,農活小白傷不起啊。她一點兒都